原标题:读懂“莫干山里的中国”——法国人司徒夫的“山居”故事

新华社杭州9月16日电(记者李颖、李亚彪、段菁菁)从上海到莫干山,1894年,两天,先坐小火轮再坐小船;

1906年,26小时;

1926年,10小时,乘火车到杭州再坐汽车和竹轿;

……

2017年,乘坐高铁1小时41分钟到德清,再坐汽车40分钟到达山顶。

哥伦布的船队和成吉思汗的马匹,曾让世界变得很大;今天中国的高铁,则让世界变得很小。

对此,51岁的法国人司徒夫感受尤为强烈。他把自己花大价钱在全世界搜罗到的一个多世纪的莫干山文献档案、历史照片和旧报纸捐献出来,在山下的老汽车站里做了一个莫干山交通史展览。

“莫干山的变迁,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的发展。”司徒夫说。

(小标题)从旧茶厂到“法国山居”

莫干山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距离上海大约200公里。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这里是春秋时期干将莫邪铸剑的地方。

驾车从莫干山镇出发,穿过两个狭窄的隧道,就能看到坐落在茶山竹海中的民宿式度假酒店“法国山居”,主人就是司徒夫。

在典型的中国式田园风光中,“法国山居”并不孤独,这里共有500多家民宿,外国人经营的大约有十几家。这些民宿大多价格不菲,可依然挡不住长三角的游客,很多酒店在节假日根本订不到。

19年前,司徒夫定居中国。这位出生于法国上比利牛斯省的外来汉颇有商业头脑,他2002年时就留意到外国人能够和中国人一样获得购房贷款。于是司徒夫开始在上海投资房产。

“我在大城市生活,有孩子,需要找个距离上海较近的乡村度周末,因此决定投资莫干山。”司徒夫说。

最初两年中,司徒夫一家住在一个破旧的小农场里,并租下了当地的一家老茶厂,把它改造重建,这也就是后来的“法国山居”。

(小标题)“莫干山里的中国”

在司徒夫的印象中,2000年以后,中国旅游的人多起来。“但他们不会来莫干山,他们要坐飞机去更远的地方,比如云南、四川、黑龙江。那时候,中国人拥有私家车的不多,很难来乡下度假。”

同样喜欢旅游的司徒夫说,中国人富裕了以后,先去国内,比如九寨沟、拉萨等景点,然后是去欧美、东南亚等地。这些地方都去过后,他们就意识到自己既要有长途旅游,也要到近郊度周末。

“这种周末短途游方式,过去是欧美人的习惯,一些大城市周围都有类似莫干山这样的地方,比如巴黎人去诺曼底,伦敦人去城郊乡村,纽约人去汉普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绿色,然后周一继续上班。”司徒夫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同欧美人一样,周末想远离城市。”司徒夫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到莫干山这样的地方度假开始成为习惯,莫干山游客也因此暴涨。

司徒夫发现中国人的观念转变也很快。“我早先带孩子在莫干山骑车,当地人都笑我们,说 这些人真傻,放着汽车不坐,在这里骑车 ,但现在不一样了,德清和莫干山都有骑行俱乐部,他们都知道这对身体有好处,而且很好玩。”

“我很喜欢中国人,因为在中国可以有真正的友谊。”司徒夫说,在莫干山,他就有很多朋友,有政府官员,也有农民。

(小标题)很多西方国家并不了解这里

司徒夫认为,很多西方国家并不了解中国。“五年前,西方媒体还在嘲笑中国过度建设高铁,可现在高铁经常买不到票。2002年时,法国一次民意测验中的一个问题是 中国会否成为一个真正的汽车市场 ,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司徒夫说,这样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过去15年到20年内,没有任何其他地方像这里一样发展得如此之快。”

“中国人有宏大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无所畏惧,我所看到的中国人既不自卑也不自负,这决定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与西方人打交道的方式。”司徒夫说,“他们敢去买地中海俱乐部和图卢兹机场,这对他们是平常事。看看 中国梦 和 一带一路 倡议,你就不会意外。”

“法国山居”的餐厅,是用司徒夫的先辈——19世纪法国自然学家谭卫道的名字命名的。150多年前,谭卫道来到中国,对莫干山一带鸟类活动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出版了《中国鸟类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法国人,还是大熊猫的发现者。

“用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让人了解莫干山。这里有很多故事,但人们都不知道;中国有很多故事,西方人不知道。”司徒夫说。

在他看来,莫干山是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他在“法国山居”里挂了很多谭卫道《中国鸟类学》里各种鸟的插图和中国古画,希望向所有来这里的外国人,向世界介绍更多的中国故事。(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原标题:读懂“莫干山里的中国”——法国人司徒夫的“山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