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的印象中,古时候的读书人考取功名就是当个官,说起具体技能,他们除了写文章是什么都不会的,或者即便会也不擅长的。清朝有个读书人,读书读的不错,但最终落第,但运气极好的他,后来做了候补知县。一当上候补知县,这人开启了开挂的人生,不成了军事家,还成了水利工程师。

这个人名叫曹谨(1787年-1849年),生于乾隆年间,年幼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 清朝嘉庆丁卯科(1807年)乡试时高中解元,但礼部会试一直落第,直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经过“大挑”(不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名曰大挑。)后列为一等,为候补知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谨

水利工程师的诞生

道光17年(1837年)曹谨调任凤山后,经过多次实地探访,决定兴修水利增加粮食产量。当年夏天,曹谨不顾天气炎热,亲自带人勘察地形,查找水源,依据地形开挖渠道,将上游溪水引至凤山灌溉田地。工程持续一年后完工,总计开挖河道134.6公里,灌溉田地共计3万多亩,让当地粮食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让凤山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乡,百姓家家都盖仓存粮。

为了确保这套灌溉系统能够长期造福百姓,曹谨还组织一个管理机构,由熟识水利工程的专业人士长期进行监管,这个灌溉系统后来被命名为“曹公圳”。4年后,曹谨又组织开挖了一个更大的灌溉系统,历时两年完工,后来被命名为“曹公新圳”,受益地区也由凤山延伸到左营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曹公圳引水口

军事家大显身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曹谨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然而就在那一年,鸦片战争的战火向台湾蔓延。曹谨意识到形势危急,他组织乡勇、清查户口,隔年又在淡水厅城外加筑了一圈土城以强化城池防御。

1841年8月和1842年正月,曹谨率领兵勇多次击退进犯淡水港的英舰纳尔不达号(HMS Nerbudda)与阿恩号(HMS Brig Ann),成功的完成任务。道光皇帝览奏大悦,赞为“大扬国威,实属智勇兼施,不负委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击英军

道光25年(1845年)10月,曹谨积劳成疾,告病还乡。4年后,曹谨在家乡病逝。咸丰10年(1860年),凤山县士民为了追崇曹谨功德,在县署东侧的凤仪书院内建立了“曹公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