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故宫经验助力世界文明古国应对全球化挑战

来自21个文明古国和3个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论坛。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屈婷刘伟 安阳)初秋的朝阳照亮太和殿的檐角,这座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恢弘建筑如常迎来数万名慕名而来的游客。20日上午,故宫博物院以“太和”之名,邀请21个文明古国和3个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与中国一道应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论坛开幕仪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自然和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诸多威胁,论坛设立的太和文化基金会和技术交流平台将帮助参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者“有尊严、更安全地开展工作”。

“8”到“21”:故宫经验获国际认同

“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是由故宫博物院倡导的一个新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平台,旨在推动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古代文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2016年举行的首次论坛上,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文明古国共同发起《太和宣言》,本次论坛由此得名。

今年论坛规模扩大,百余位参会者中,包括来自希腊、印度、意大利、埃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墨西哥、叙利亚等21个国家的文化与外交官员、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者。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日“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从8个到21个,参与国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故宫经验 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理解和认同。”单霁翔说。

与会者将就“古代文明遗产的传承”、“古代文明遗产的当代价值”、“古代文明的考古学观察与丝路考古”等议题展开讨论。

当日,单霁翔足蹬黑色棉布鞋,棉质衣裤处处隐藏中国传统服饰的细节:祥云暗纹、盘珠领扣、双层衣襟……为表正式,他外罩一件黑色立领短衫。用他的话说,服饰也是传统文化“活”在现代的一个缩影。

故宫畅音阁戏曲馆重新开馆。9月19日,演员顾卫英在表演昆曲《牡丹亭·寻梦》。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畅音阁迎宾的弦外之音

如何让古老的文明遗址穿越时光,重新“活起来”?论坛的举办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保存着数之不尽的国宝和建筑、艺术遗存。在过去数年间,带领故宫同仁推行了一系列旨在让故宫走向大众的改革举措,受到社会好评,其经验也引起海内外同行的注意。

单霁翔在论坛开幕前一晚,已百年寂静无声的故宫畅音阁戏曲馆首次传出丝竹管弦之声。单霁翔站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中央,欢迎参会的中外嘉宾。这座清代乾隆时期所建的三层大戏台由畅音阁(戏楼)、扮戏楼(后台)和阅是楼(观众席)组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他勾画了这座大戏台的“未来”:通过新的参观路线设计,将扮戏楼纳入展览,贯通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三个空间,令观众一睹剧场全貌。

“文物建筑越正常使用,保养得越好,文化遗产就越可能活起来。”单霁翔说。

民间合作是世遗保护“重要补充”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身处这个文明古国我深感中国文化焕发着生机与活力。”玻利维亚民俗与民俗志国家博物馆馆长埃尔韦拉·埃斯佩霍认为,中国举办本次论坛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玻中两国能够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

希腊文化与体育部秘书长玛利亚·弗拉扎基 Maria VLAZAKI 希腊文化与体育部秘书长在“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与历史博物馆馆长伊万·赫西说,秘鲁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中国在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方面经验丰富,我参加此次论坛是为了学习中国经验,希望在这一领域得到中国的帮助。”

波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亚切克·波齐拉说,世界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标签,如何保护它是一个更深远的话题。

“世界遗产名录只是保护手段之一,像世界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也面临着提升公信力等诸多问题。”他认为,民间机构的国际合作将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补充”。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认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也最具挑战性的组成部分。他希望这个论坛能够成为一个跨国家、跨区域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典范,务实开展合作。

“世界文明古国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刘曙光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框架下,中国政府部门和文物保护机构将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传统工艺传承、博物馆管理、打击文物走私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用多赢合作的成果促进文明对话、民心相通。

(原标题:故宫经验助力世界文明古国应对全球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