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于地中海岸、长在秦岭畔,“中国有橄榄”

中国汉字在诞生之初并无“油”这个字,那时人们称油为“膏”“脂”

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

汉代以前,用于烹饪的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的“荤油”。

汉代之后,因榨油技术的诞生,开始出现植物油,但那会植物油还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出现了麻油、豆油、菜油等食用植物油。

当代,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就餐时更青睐选择高品质植物油。

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逐渐进入中国百姓的厨房。

“优质的橄榄油,需要优质的油橄榄。”

这并不是绕口令,橄榄科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油橄榄栽培品种有较高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

然而,中国本土并没有油橄榄这种作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阿尔巴尼亚政府赠送给中国的“国礼”,1万余株油橄榄树苗开始在中国长江流域的8个省区12个试点区域开始引种。

尽管部分地区和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大致相似,但这位初来乍到的地中海“新娘”,却遭遇了水土不服,不少地区的油橄榄树“只长叶子、不结果”,不少区域由于气候不适,橄榄苗很快便萎缩。

1975年,有关部门在甘肃省陇南市引种了油橄榄树,结果令人欣喜:油橄榄在当地不仅能安全成活,而且成功开花结果。

据专家分析,陇南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有西秦岭山系作为屏障,年均气温14.7 ,这为油橄榄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现在,在白龙江上游的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43万亩,占中国油橄榄种植总面积的60%。

油橄榄这个“地中海绿色精灵”不仅给中国百姓带来了美味、健康,还一跃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

陇南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马鹏飞说,现在当地有4.5万农户、21万多人参与到油橄榄种植中,每户群众每年增收超过3000元,凭借独特的天然优势,油橄榄正成为大山沟里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法宝”

“过去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现在我们的橄榄油走向了海外。”陇南最大的橄榄油加工企业负责人刘玉红告诉记者,今年夏季,他们生产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获得了海外评比的金奖。

“目前,陇南地区的油橄榄油制品主要销往中国北方地区,相信随着兰渝铁路的开通,这陇上江南的富民果实将会走出西北,在不远的将来还会走出国门!”刘玉红说。

记者:屠国玺 刘恩黎

摄像:陶冶 黎华玲

摄影:刘潺

(原标题:生于地中海岸、长在秦岭畔,“中国有橄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