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运动就能创作音乐 “漂流瓶”也可以诉说秘密

  李晨啸团队正在答辩。   王郭君 摄

时下,打开苹果应用商店,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下载个性化App,比如找图书、学烹饪、健身等。可你知道这些各具特色的App是怎么来的吗?昨天下午,在浙大举办的一场大赛上,来自各大高校的移动应用开发者聚在了一块儿,共同切磋“技艺”。

这场由浙江大学和苹果公司一起举办的“2017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最终有9个App研发项目从90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公开答辩环节并“瓜分”了大赛奖项。来自同济大学的胡贝妮、刘立冬、吴书涵同学以参赛作品《晬颜》摘得了特等奖;南开大学的刘静、李娜、曾钰媛同学以参赛作品《论荐》获得一等奖……其中,浙江有两个作品突围,一个是由李晨啸、曾治华、于振云同学带来的参赛作品《Step Beats》获得大赛一等奖,一个是由林堉育、李天珂、吴美玲同学带来的参赛作品《心闻》摘得二等奖,两者都出自浙江大学。

只要你在运动

就在“创作”音乐

跑步也能做音乐?是的,Step Beats让它成为可能。昨天的公开答辩上,李晨啸和小伙伴带着他们的移动应用程序“Step Beats”第一个登上了答辩的讲台。

Step Beats,顾名思义就是随着体感脚步的变化而生成的音乐,它能够在用户跑步时调用手机的传感器,实时侦测用户的跑步状态和跑步速度,并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生成音乐。

“只要你在运动,就在 创作 音乐。不同的运动姿势、跑得快与慢,音乐就会随之变化。”作为团队负责人,李晨啸一边解说一边演示。例如:慢跑生成的音乐,叠加了钢琴等音轨;速度加快时,就多了贝斯等节奏感更强的音轨……

李晨啸还带来一个好消息:“我们的App已在9月16日晚正式通过了苹果应用商店的审核。”昨天,记者专门登录到App Store,下载了这款软件进行锻炼,发现除了可以当回音乐制作人,还可以将音乐“成果”分享给微信中的好友。

可以诉说

内心秘密的“漂流瓶”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许都有一个不愿向人倾诉的小秘密,即使面对父母或朋友,也没办法“说出口”。来自台北教育大学的宋婉菱,就和团队的两个小伙伴一起研发了一款类似“漂流瓶”的情感治愈系App,起名“方舟ark”,想以此让大家把隐藏的情绪毫无防备地释放出来。

宋婉菱介绍,通过“方舟ark”,注册用户可以匿名发布小“纸船”,纸船上是用户用来宣泄的小情绪或是记录心情的日记。一旦发布出去,小纸船就会“随波逐流”飘向世界各地,随机“停靠”到其他注册用户的账户,这个时候收到的一方可以选择回复或者不回复。

“我们的初衷只是想让大家在这里把隐藏的情绪释放出来,不想做成一个交友互动的平台,因此程序设定上只可以回复一次。”宋婉菱解释,App还有一个反馈功能。比如,纸船漂流到了哪边,几点几分在哪里被收到;或是发布出去几艘纸船,用户都能在自己的界面中查询到。

至于下一步打算,宋婉菱笑笑说:“目前来说,我们的应用程序还不太完善,接下来是打算和更多的公益团体和学校团体合作,获取和分析更多的大数据,然后再推广出去。”

参赛者走在了时代前沿

除了获得“名分”的应用程序外,很多移动应用的开发也很有创意、很接地气。例如以大学生“程序猿”自居的王怡凡,就把目光盯向了学校的图书馆,她们研发的App除了可以日常查阅校内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外,还能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喜好,推荐相关图书,从而制定个性化书单。河海大学LLM团队带来的基于心情控制的智能灯光系统、河北大学一枝花的抢车位App等。

大学生们的创造力,让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张龙也颇有感慨。他发现,这帮孩子的“视线”实时关注与追求新的技术,研发的移动应用程序也在关注社会热点,比如有关注教育的,有热心环保的,还有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等等。

张龙高兴地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对比去年,这一届的作品多了多领域的融合,应用开发的学生除了专门攻读计算机专业的,也向其他专业进行了延伸,而且年龄上还呈现“下移”趋势,例如有几个还是刚刚步入大二的学生。

(原标题:运动就能创作音乐 “漂流瓶”也可以诉说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