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鲁肃其实是个文武双全之人,文韬武略,绝不在卧龙凤雏之下。只可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流传甚广,渐渐地人们就把真实的鲁肃误解成一个文弱且寡断的书生。

三国时期,之所以曹操尽管那么强大的势力,还“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未能统一全国,全因鲁肃力促,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基调,并且极力去推动实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出《吴宫对》,早《隆中对》七年

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虽然幼年丧父,但其家境极为殷实。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他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保一方安宁,同时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周瑜曾因缺粮向鲁肃求助,从此,二人结为好友。

周瑜向孙权了推荐鲁肃。孙权和鲁肃想谈甚欢,提出著名的《吴宫对》,称要据江东之险,励精图治,成就帝王之业。他明确指出曹操是东吴最大的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力主孙刘联盟制衡曹操

当曹操大军南下,向荆州进兵之时,孙权急忙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都劝孙权降曹,鲁肃一言不发。等到孙权出去方便之时,鲁肃跟了出去,对孙权说:若是“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叹了一口气说,“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鲁肃认为,无论是孙权,还是占据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摆在两家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联合抗曹;二是各自为战;三是不战而降,归附曹操。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于是,在他力主之下,加之诸葛亮的共同努力,才得以赤壁之战,大破曹军。

赤壁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比刘备、孙权强大。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并为之竭尽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胆略过人,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随着双方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

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最终,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