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以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著称,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在北宋时期就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尽管包拯皇帝都不怕,但还是被同时期一个小他8岁之人怒对后,迟迟不敢任他的大老板宋仁宗让他代理的一个官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青天胆儿忒大,皇帝私事都敢干预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他向宋仁宗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宋仁宗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接受他的建议。

对于皇帝立太子一事,尽管与国家有关,但实际上是皇帝的私事。包拯竟然上奏给宋仁宗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你这迟迟不做决定,究竟在想什么?宋仁宗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包拯为宗庙万世大计着想,大为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弹劾权贵,获“包弹”之名

包拯一生弹劾过多少人,古籍中记载的,就有数十人之多。从有限的记载中来看,包拯确实是个“QQ弹”,弹劾过不少的官员。其中就有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

包拯的弹劾,最有名的应该属弹劾王逵。王逵在任转运使时,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由于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因此有恃无恐。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于是当时社会上就有了关于官吏的谚语:“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欧阳修怒怼,称其蹊田夺牛

尽管包拯天不怕、地不怕,但还是怕同朝为官,比他小8岁的欧阳修。

虽然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甲科”(《包拯墓志铭》),水平肯定不会差,但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师级的欧阳修面前,毫无地位可言。欧阳修对他评价是“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欧阳修还怒怼过包拯,使其迟迟不就任三司使的官职。当时的三司使的张方平因买土豪财产,被包拯弹劾免官,接任者宋祁又被包拯弹劾免官,宋仁宗一看,我两个三司使你都不满意,干脆你干得了。欧阳修对此极度不满,说你这不就是为了三司使这个肥缺么?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但皇帝宋仁宗却不答应。很久之后,包拯才出任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