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妙用“金融扶贫”,村支书实现“三个梦想”

新华社银川9月29日电(记者邹欣媛)村里有互助养老院,村里娃娃上大学有资助,村民不掏钱却有医保,这曾是宁夏盐池县曾记畔村村支书朱玉国的“三个梦想”,如今,借助金融扶贫,他的梦想提前实现。

“我来还贷款利息。”“你们稍等会,我去给他办完再过来……”看到村民来办事,朱玉国“撇下”记者去忙了。

村民牛生奎在8万元贷款按期还息的最后一天,从3公里外的家中赶到村部的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网点还款。

朱玉国摇身一变,成了“银行柜员”,帮牛生奎转账。可系统偏偏出现故障,他俩都很着急,为了不影响贷款信用,老朱急中生智用手机银行及时还了款。

贫困村怎么会有银行网点?这是朱玉国奔走争取的结果。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这几年陆续在村部设立综合服务点,村民还贷、取款、转账再也不用跑到乡上甚至县城。

这只是老朱为村上办的众多大事中的一件“小事”。多年前,曾记畔村的老百姓靠挖甘草过活,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2007年,曾记畔村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贫困村,朱玉国任互助社理事长。

互助资金改变了以往“树还没栽,先给果子”的扶贫方式,把无偿的钱变成了有偿的贷款,即借助政府先期无偿注入资本金,农户缴纳一定的互助金入股,每户可享受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借款支持,贫困户发展有了动力和压力,这让朱玉国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一户不好贷款,就3户、5户联保,如果没人愿意和贫困户联保,村两委成员来担保。10年来,曾记畔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信用村。

从互助资金运行时的20万元,到现在扩充到800多万元,再到撬动银行贷款5000多万元,在金融贷款的支撑下,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

“全村养羊500、600只的大户有10多户,还种植了2万亩小杂粮,一些村民准备养猪、养鸡,搞多种经营。”朱玉国说。

朱玉国告诉记者,他一直有“三个梦想”,即建个互助养老院让老人老有所乐,村里娃娃上大学不再愁学费,村民不掏钱就能享受医保。

今年,老朱这些听起来像是奢望的梦想都提前实现了。村部的“互助养老院”整洁、宽敞、明亮,村上空巢、单身老年人可以在养老院里用餐、休息、娱乐。有专人为老年人做饭,6间双人标间床铺洁净,活动室棋牌设施齐全,冲水马桶、太阳能淋浴,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互助社的社员人人都有了医保,村里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也有了学费补贴,这笔钱到底从哪来?随着互助资金量增长,从中提取的公益金和项目管理费也增加到29.6万元,按照60%取用原则,朱玉国将一部分用于购买医疗保险全覆盖互助社社员,一部分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梦想无止境。今年,老朱又争取了9.1公里村道硬化,装配180盏路灯,为40户贫困户每户托养150只鸡年底分红……

去年,朱玉国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一共才10个人。在村部的荣誉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证书。

在别人眼中,老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是驻村干部的“学习榜样”,村民口中的“全能支书”,也是老伴嘴上的“指望不上”。

曾记畔村驻村干部禹洪亮对老朱很是佩服。他说,老朱通过探索金融扶贫模式,缓解了老百姓想发展没资金的难题。而且他个人善于化解群众矛盾,身体力行影响着村两委班子。

“在我们村,只有他一家姓朱,他要是没威信,拿不出真本事,他能干上村支书?”村民牛生奎直白地说,老朱没架子,村民和他不沾亲带故,不管啥时候有啥事,只要他在村上,一打电话就到位。

朱玉国的老伴牛金霞虽然嘴上说着“气话”,“种荞麦的时候指望不上,打荞麦的时候指望不上,收、磨荞麦的时候也指望不上,等有了荞麦面,老朱说朋友想要点,这个时候就指望上他了”,但她很理解老朱,也很心疼他。

如今,老朱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着,田间地头、项目工地、养殖羊圈、村民家中都有他的身影。朱玉国也立下了新的奋斗目标:“我要集中精力,让我们的老百姓离贫困越来越远,离小康越来越近!”

(原标题:妙用“金融扶贫”,村支书实现“三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