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的大人除了采购年货,还都要买一份月份日历牌挂到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月份牌上除了有日历节日以及今日不宜动土、明日不宜出行等等的黄历之外,还会印上一些生活小常识、笑话、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等,那时候没什么书籍,电视也少,新买回来的月份牌兄弟姐妹好几个人都要当做一份百科全书看上好长时间。当然,月份牌最重要的功能是查看离春节还有几天,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好东西、穿上新衣服、拿到压岁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月份牌几乎没有了,被商家作为促销手段的挂历、台历有时会拿到家里好几本,可是放到桌子上、挂到墙上也看的很少,新年没过几天可能就会嫌弃它们碍事被当作废品丢掉。现在我们都看手机,这不,前一阵儿为了看看什么时候过中秋,随便翻看了一下手机日历,发现近期的节日节气还真不少:9月5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9月7日白露,9月23日秋分,10月4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10月8日寒露,10月23日霜降,10月29日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这么多的节日节气到底都是怎么一回事,像我这样自认为有些历史文化知识的也不能一一说清楚,所以今天查了好多资料,给大家捋一捋。

我们现在所过的节日有四大类。

1、第一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比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要吃元宵也叫汤圆、还要闹花灯。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表示春天到了,像冬眠的蛇都要醒来,这一天忌吃面条。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人士屈原,这一天前后要吃粽子、划龙舟。七月初七是七夕节,相传是牛郎织女在这一天鹊桥相会,这个节日也叫乞巧节,从西方情人节进入中国后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是回家烧纸上坟祭祀祖先的日子,回不去的游子往往会在夜晚的大路边烧纸祭奠亲人。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大家一般都比较熟悉不再赘述。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叫老人节,这一天是登高望远的节日。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要喝八宝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一般都以农历日期为准。这里还有一个例外——清明节实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第二类是建国前后的一些重要纪念日以及新设立的节日。

这些节日有3月12日植树节,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月4日青年节是为了纪念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7月1日建党节是为了纪念1921年7月党的诞生纪念日。8月1日是建军节,是为了纪念1927年8月1日的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这一天被视为我们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的日子。9月10日的教师节,教师节是在1985年才设立的,据说当时选择这个日子是因为此前此后的节日较少,并没有特别的纪念意义。10月1日国庆节是为了纪念1949年10月1日我们的新中国成立的日子。这些节日均以公元纪年,不按农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第三类是我国在建国前后借鉴、逐步引进的国际、外国节日。

比如元旦为公历新年,2月14日情人节,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4月1日愚人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份的父亲节,9月份的母亲节。12月25日是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此前一日也即12月24日晚被称为平安夜。这些节日中像三八节、劳动节、儿童节是参考国际惯例引进的,其他的西洋节日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由市场商业活动推动兴起的。

4、第四类则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背过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便于农业生产活动而制定的,在农历中表示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比如我们熟悉的芒种日前后就该收割麦子了。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这些节气中,像清明、冬至已经成为了民族传统节日,比如冬至日我们都习惯吃饺子安耳朵。

5、我国的法定假日有哪些

现在,我国的法定假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其中清明节、端午节于2008年为了彰显民族节日的位置开始成为法定假日,当时放假1天,从2014年开始增加为3天。

看完了这些,你应该多少明白了些吧?什、什、什、什么?还不太明白?好吧,被你打败了,下次再一一细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