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脍炙人口的儿歌,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家长们喜欢用这首歌来教育自家的小孩,要做个拾金不昧的孩子。孩子们可能不懂这首歌的真实意义,事实上,不懂的人哪止只有小孩子一人。

时光转瞬即逝,50多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分”这种货币单位早早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推出了历史的舞台。“角”这种货币单位用得也是越来越少;我们观察到,有些早餐店可能已经贴出了不收一角钱的公告——“收进来,花不出去”成了冠冕堂皇的拒收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南京的一位2岁小朋友,在妈妈的鼓励下,将自己在地上捡到的1角钱,交给了警察叔叔。这件事情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网友们的观点不一。有人觉得这种做法已经过时,形式意义大于内在意义;有些人却觉得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善行值得被继承和发扬。

回想起来,当人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自己都愿意去尝试。然而,随着年龄的长大,思想开始变得复杂,对于那些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会愿意去做;人们往往只会选择去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或者说去做那些能快速见到回报的事情。拾金不昧这种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无利可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拾金不昧这件事,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人们的看法却相差那么大呢?这里面的道道又在哪里?作者猜想,大致是因为人们都喜欢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事件,而至于这个事件的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一般很少有人去关心。

如果想探究这件背后的信息,我们其实可以从儿歌中的“捡到一分钱”说起。这首儿歌的创作背景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那时候的人们,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岁月洗礼,生活普遍都比较艰难,日子过得很清苦;他们对于金钱的态度,往往是很珍惜的。那一代人经历的痛苦,也不是我们如今的人能体会的。这种思想,在小说《活着》、《小姨多鹤》等文学作品里面,可见一斑。

那时候的一分钱,可能比现在的一角钱要值钱,或者两者相差无几。因为这都代表了我们在特定年代使用货币的最小单位。从创作这首儿歌的词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很推崇拾金不昧的这种行为的,并且想把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似乎开始变了味。有人觉得自己捡到了钱,就应该获得一点好处。当然,对于这种做法,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评价好与坏,对与错。很多时候,由于社会发展了一定的阶段,人们的思想就会不自觉受到某种风气的影响,事实本身并没有对错。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谈谈这个事件中的2岁小孩。这个年纪的小孩,他对于钱的概念不会像成年人那么深刻——在他眼中,只知道钱是个好东西,可以买油盐酱醋和生活用品,但绝对不会有金钱至上的观点。如果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评判小孩的行为,往往就夹杂了很多的主观看法。

也许,这位小孩把1角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动机很简单——因为父母教育小孩要拾金不昧,所以当正好有实践机会时,父母就鼓励孩子这么去做了。因为父母觉得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而捡钱的数量却并不那么重要。聪明的父母知道——那些在小时候看似无关紧要的品德,却会在未来,孩子长大以后将决定他一生成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