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代社会,拖延症的存在就像一场病因不明的低烧——看似症状柔和、无关性命,甚至可以用各种俏皮段子一带而过,但长期患病却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导致精神焦虑、自我怀疑等恶果。

如何才能治愈拖延症?市面上流行的套路包括明确目标、拒绝诱惑、提升自控力等等。可每次看到这样的鸡汤药方,像我这样的资深病患都会产生深深的无奈:道理我都懂,可还是拖延了这一生……

那么,究竟有没有不鸡汤、不套路,又切实可行的疗法呢?今天这个资深病友专家号,免费请你挂上。

拖延症,源自拉丁文的procrastinare,其中“pro-”意为“向前、进”,“crastinus”意为“下一个、第二天”。

顾名思义,就是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再说。中国有首著名的打油诗《明日歌》,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可以说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各位病友的脑回路。

“拖延症”一词从16世纪进入英语世界,短短几个世纪后就已经吸引了无数黑粉。

被誉为英文词典之父的缪尔·约翰逊就一面将该词收入字典,一面忿忿地概括:“拖延是人类最大的弱点之一,允许自己拖延那些明知逃不掉的事情,这简直愚蠢至极。”

在心理学角度,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给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定义:“在完全清楚拖延将导致更坏结果的基础上,仍旧自愿地选择拖延某个事件。”这听起来也跟约翰逊所说的“愚蠢至极”一脉相承。

其后的年月里,心理学家们不断探索拖延症的内涵,并总结出了著名的“拖延症七大表征”。其中群众基础深厚的几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逃避躲藏:心里想着拖延,身体也很诚实地逃避那些与完成任务有关的场所和元素。例如在考试前逛街,或者把书本锁在柜子里,眼不见为净;

分散注意力:当任务逼近的紧张和焦虑让你喘不过气来时,你会选择将自己沉浸在游戏、电视等充满视觉吸引力的活动中,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释放压力;

自我安慰:习惯于在其他病友中寻找“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看到你比我还拖延,我就放心了。”;

嘲讽与自嘲:嘲讽那些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人;同时将拖延、临时抱佛脚当成炫耀自己天资聪颖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认真你就输了。”

怎么样,各位病友,是不是有种膝盖连中多箭的感觉?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听上去愚蠢至极,病症也极其明显,为什么人类还是无法拒绝拖延的引诱?

在关于拖延症成因的无数理论中,同样来自皮尔斯·斯蒂尔的“时间非理性认识”显得格外有趣。

斯蒂尔指出,拖延症患者一定是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人;而这种自我管理的缺失本质上是一种对时间的非理性认识,并直接导致了我们熟悉的“拖延”和“冲动”现象,两者成强烈的正相关。

也就是说,冲动是魔鬼,拖延是幽灵。无论是“应该推迟去做,当下却立即爆发”的冲动,还是“应该立刻去做,却被不断推迟"的拖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时间认知偏差。而这种对时间的认知偏差也将直接导致自我的分裂。

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曾详细描述过这种状态:“在进行重要决策的时候,我的内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议会,一个辩论厅。不同的派系之间相互竞争,短期和长期利益在相互仇视中此消彼长。”

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在面对一项棘手的任务时,拖延症患者就会瞬间分裂出两个自我:一个关注眼前玩乐的短期福利,懒于进入工作状态;而另一个则着眼未来,憧憬工作完成后将获得的长远利益。

两个自我相互鄙视、斗争,导致它们的主人在拖延和内疚中摇摆不定、痛苦不堪。注意,治疗拖延症还有这样的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双重议价

现在你已经知道,由于分裂的自我,拖延症很大程度上是由短期福利(不需要任何付出,现在可以得到的放松,但并非真正的收益)和长期回报(需要行动付出,将来才有可能得到的真正回报)之间的断裂所驱动的。因此,想办法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就成了关键。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两个分裂自我之间的讨价还价,可以通过主动的“自我分红”和被动的“自我捆绑”来实现。

所谓“自我分红”,就是让想完成任务的自我语重心长地对另一个醉心玩乐的自我阐明:“现在把任务完成,是为了未来让你在获得一大笔收益的基础上,更无忧无虑地玩乐。”

例如眼下的短期福利只是放纵自己打一下午电脑游戏,但完成任务获得丰厚的回报后,你就会有足够的财力购置一台价格不菲的高性能新电脑……无论从理性还是情感上来考量,后者都要诱人许多吧?是不是瞬间感觉干劲满满?

这正是长期回报通过“分红”方式,提前渗透到短期玩乐自我中去的有效方式。

当然了,如果只有未来分红“画大饼”这一条路,充满惰性和自我怀疑的拖延症患者还是很容易放弃。毕竟未来不可期,谁知道我努力半天能不能得到回报?这个时候,“自我捆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所谓“自我捆绑”,就是“反回避、反躲藏”,尽可能增加外界的约束。例如将手机、网络等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物品强制撤离,为任务之外的活动增加阻力,给自己设定无法撼动的deadline等。

传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曾经赤身写作,让他的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无法外出了。而我也曾提前买好文章交稿日后一天的旅行机票和酒店住宿,逼迫自己必须按时交稿。

简单来说,如果“分红”是胡萝卜,“捆绑”就是大棒,就是任务自我一脸不屑地对玩乐自我说:“你确定要拖延吗?这可会损失你几万块的机票和酒店钱,这可够你玩上几天几夜的了!”

事实证明,对于自控能力薄弱、又心疼实际损耗的重度拖延症患者而言,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议价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有效了。

二、任务重组

接受双重议价的概念之后,接下去就到了实际的操作层面。从具体步骤来看,如何实打实地完成任务的每一个步骤,并确保自己不拖延呢?答案就是:将整体任务细化分解,再次重组。

举个例子,你有两个月的时间去完成一篇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首先,你应当坐下来,仔细地将整个写作过程梳理一遍:明确主题论点、搭建结构、建立模型、搜寻论据……并把每个大步骤都分配到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明确主题论点需要2周,搭建结构需要1周等等。

这还没完,你需要做的是再次细分,直到给自己每天都安排至少1个必须完成的小任务。

在此之前,如果“用两个月写完一篇5万字的学术论文”听上去令人窒息,那么现在,“用一天时间确定1个论据”,这听上去是不是就亲切了许多?

而且这样每天破解一个小任务的节奏慢慢进入你的头脑和身体,原先的拖延倾向也会慢慢退散。毕竟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习惯的力量一点都不亚于拖延。

三、“有成效的拖延”

如果上述方法还是无法拯救你,不要泄气,至少你还有机会成为一个“有成效的拖延症患者”。

该术语同样来自皮尔斯·斯蒂尔。他这样表述:“如果能让我们躲避某些更糟糕的事情的话,我们往往乐于去完成任何一项原先令我们讨厌的任务。”

这个论断以弗朗西斯·培根的自制法则为基础,原文是 “利用一种情绪来抵抗另一种情绪,使情绪互制互克,犹如以兽猎兽。”

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本奇利曾提到,在一篇稿子的截稿日期就在眼前时,他却仍强迫自己翻阅科学期刊,甚至亲手造了一个书架。

虽然乍一听毫无逻辑,但仔细想想这其实饱含深意:枯燥的科学论文能让正在案头的专栏文章显得可爱无比;而且即使最后真的拖延了,自己至少还能到手一个实实在在的书架……无论如何都不亏。

所以,不走寻常路的一种方式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完成一个令人窒息的任务过程中,可以适当给自己增设另外几个毫不相关的任务,填满拖延的空隙。

例如我曾在痛苦地准备学术论文的途中,同时开启了自学日语和健身的计划。每次写文章想拖延,就翻出日语语法书开始自学;又想拖延时,就去健身房跑上五公里……周而复始,直到原本的任务最终完成。

这样的应对方式也许不能治愈拖延症,却至少能让拖延的时间物尽其用,也能减轻因拖延而产生的负罪感。幸运的是,我最终顺利按时递交了论文,并且顺利通过了日语N2考试,体质也得到很大改善。怎么样,听起来的确值得一试。

不过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有成效的拖延”,增设任务的内容也还是需要认真筛选。比如电脑游戏、刷微博和朋友圈等这类成瘾性强,也相对无法达到真正收益的“短期福利”活动,建议还是不要列入增设名单为好。

▌作者简介

马舞,大学教师,日常心理学研究者。希望能走出厚重书斋,融于生活百态,与大家分享那些接地气、高效率的日常方法论。

题图:周 晸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微博:@新生大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