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炎热已消,秋雨时来。淅淅沥沥的秋雨早早将人间装扮得无比清新爽朗,让人顿觉心情愉悦。值此秋雨绵绵,一片氤氲之时,独坐藏室,把玩藏品古董,也是一桩赏心悦目的美事。笔者收藏有一把民国时期由制瓷名家郭筱城制作的浅绛彩瓷壶,以秋雨入瓷意,也算是应了近日秋景。

这把壶高28.3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13.8厘米。壶有嘴,配有盖子;颈上有蝙蝠状壶鼻,相对而立,内有两孔,可以穿壶柄。壶柄疑为后来所配,为铁制,两根并排。在壶的外壁上,有一幅画面,只见远处群山隐约,意境淡远,山脚下有掩映在雾气之中的庙宇,似乎能够听见若有若无的钟声。在庙宇的不远处,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有着剪不断的世俗气息,并一直蔓延至江边。在江心之上,正有一叶扁舟,扁舟上,有渔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垂钓这满山烟雨,一江秋水。在近处,有红叶挂满的树木,另有倾斜而出,相对而生的两棵树木,一树浓绿,一树黄绿,昭示着迷人的春天和醉人的秋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图景对面,有楷书“秋雨一帘苏子竹,春烟半壁米家山”联句,题款为“丁巳年亥月,郭筱城作”,另有印章。底款为椭圆状红色,上下分别有“江西”“古南”字样,中心为“郭筱城馆”。该联最早应是扬州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堂上的对联,出自何人之手,已经无法考证。不过,这对楹联是极为精美的,上联的主角为宋代大文豪苏轼,其对诗文书画均有很高造诣,并且擅长画竹;下联的主角为与苏轼同为北宋书画大家的米芾,其尤为擅长山水画。这幅对联以苏轼画竹,米芾绘山来分别描绘竹声萧瑟的秋雨美景、山水静默的春烟佳图,可谓恰如其分。而且,瓷上画面一半为春,一半为秋,和对联是对应的,又通过群山连绵,烟雨迷蒙连在一起,看起来春秋同处,烟雨同时,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丁巳年当为1917年,即民国五年,亥月为十月,正值秋意渐深,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之时,郭筱城当年面对窗外秋景,不禁想起“秋雨一帘苏子竹”,便将绵绵秋雨入了意境,成为瓷上绝美的景观。古南为江西九江市管辖县都昌的别称,郭筱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浅绛彩瓷制作名家,他同时也是江西古南人。郭筱城馆为郭筱城在都昌县城开设的、以出售粉彩瓷和浅绛彩瓷为主的瓷馆。郭筱城在江西大名鼎鼎,因此瓷馆便以自己名字命名。

我国的制瓷业虽然一直兴旺发达,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制瓷工匠的地位却很低下,因此清代以前的瓷器署名的寥寥无几。到了清朝,随着五彩瓷、粉彩瓷的出现,一些文人画家加入制瓷业,并出现了在当时极负盛名的文人瓷画,这样的情形才有所改观。制瓷名家们纷纷在瓷器上标注自己的名号,以示其独特和尊贵。清朝末年出现的浅绛彩瓷更是文人画的代表,并在当时誉为“雅瓷”,以示其高雅。正是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以景德镇为首的江西制瓷业才得到蓬勃兴盛开展。因此,郭筱城的大名,也随着其浅绛彩瓷的流传而蜚声海内外。

人物花鸟及山水画与瓷器的融合使得陶瓷更加的熠熠生辉。想要了解更多文人志士及制瓷名人的信息就请关注:中国瓷器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