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到了吃螃蟹的季节了 想想那肥美的蟹黄,口水流了一键盘!可是,你知道吗,螃蟹可不仅能吃,它的壳而且能做衣服,做出来的衣服防霉、杀菌、除臭,单捡除臭不夸张的说穿这种袜子,一个周不洗都不臭,真真的懒人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够做出着这种衣服的,就是即发集团!即发集团研发的甲壳素纤维纺织材料是从海洋生物虾、蟹等的外壳经过脱脂、脱钙等一系列高技术加工聚合而成的一种天然高聚物纤维,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及抑菌性能,对人体皮肤有很强的护理功能。主要应用于内衣、袜子、毛巾及床上用品,有效抑制人体细菌繁衍,对多汗症、湿疹、皮肤过敏有很好的医疗辅助作用。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青岛即发集团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驱动升级转型

即发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各级党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部署要求,大力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人人创客活动,着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结构优化等方面,全都形成了以党小组为单位、以党员个人为先锋的创新组织架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即发取得了众多自主创新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得省和行业科技进步奖多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50多个,承担国家和省、市技术创新项目20多项,主持和参与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0多项。

即发目前拥有中国针织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认可实验室,建立起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体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保障了即发产品在检测、研发和设计领域的功能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创新水平,赢得了海内外消费者的信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即发,正在不断推陈出新,以多项绿色科技为标志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使即发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它是即发在转方式、调结构的产业转型中,抢抓机遇,先行一步的成果展现。

国内国际协调发展

在国内,即发把抢占中高端市场,致力于研发、设计和生产高新产品,作为即发品牌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等一线城市建立旗舰店、专卖店,国内重要外事、重大赛事活动,每每都有即发产品成为指定或专用服装供应商,先后被指定为亚洲合作组织第三次外长会议、青岛国际马拉松赛、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俄罗斯“中国年”青岛友好访问团、2008达沃斯论坛、2008奥运会帆船比赛嘉宾和安保专用服装、2009第十一届全运会T恤、衬衫供应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外,即发布局了全球重点地区的销售服务网络。先后在罗马尼亚、美国、俄罗斯设立贸易公司;在日本、香港设立办事处,在26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即发”商标,在越南建立了第一个国外投资工业项目,是阿迪达斯、耐克、A&F、黛安芬等诸多世界名牌的指定制造商,与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数百家国外公司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商务合作关系,共赢发展。

党建推动稳健发展

即发集团党委现有党总支9个、党支部43个、党员737名。集团党委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抓好党建工作,广泛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建了“先锋即发”党建品牌,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发把关注民生、回报社会、反哺农业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后在即墨市所有镇和街道建立了分厂,让广大农村大龄妇女实现了“村头就业”,让上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纺织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即墨获得“中国针织名城”“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称号作出了贡献。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董事长陈玉兰

从一个1955年即墨县城一个制发小厂,发展到目前已拥有2万余名职工、30多个内外资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全国最大的针织品、发制品生产出口基地,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传奇,而在这诸多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女人,那就是他们的董事长陈玉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发发饰博物馆

在即发集团的采访第一站,青岛发饰博物馆。令我没想到的是,今年75岁的陈玉兰老总亲自迎接。休闲装、运动鞋,再次见到她,依旧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路清晰,“欢迎媒体记者们的到来。你看,都这么年轻,90后的举手!”“80后举手”,伴随着她的一声吼,记者们对这个“老太太”更加产生了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玉兰(右三)

75岁的集团董事长陈玉兰的创业故事让所有人震撼,人们不仅惊讶于与她矍铄气质不符的年龄,更赞叹如何一路走来,将即发的故事永远保存在这个企业初创时的简陋作坊。一张张清单,一道道工序,诉说着手工时代创业者的心路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年代白手起家,60年代艰苦创业,70年代灵活经营,8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合作创新,新世纪又开始全新发展,陈玉兰就这样一路走来,将一生献给了即发。“1955年,合作社7名社员、5间草房、3副挑担、2只耙子,总资产不过200余元。现在年产值过百亿,辖设30多个分公司和分厂,员工两万多人,带动就业近三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