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海水稻迎来一场特殊的考试,——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江苏农科院、湖南农科院、青岛农科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山东水稻所、湖南农大、扬州大学等科研机构从事耐盐碱水稻及作物栽培研究等方面十多位专家,将共同见证白泥地研发基地300多份海水稻材料表现,并从中评测出耐盐碱度高,性状表现优秀的“好苗子”。

环境严酷,“好苗子”脱颖而出

在观察试验田就能明显的发现,与正常生长的水稻相比,在耐盐水稻实验田里的水稻从外表看颜值就不高,很多水稻叶子的末梢有一些卷曲发黄,水稻穗子也不大,稀稀拉拉的。专家称,盐害重不重,叶子就是很好的指标。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不少水稻材料在灌浆期就已经枯死了,还有的材料不能结实,或者结实率很低。

结合前期的调研和现场耐盐碱水稻材料的表现,专家组挑选了4个品种进行评测,首先检测灌溉用水的盐度,通过盐度计,我们看到目前这块田的灌溉用水盐度是已经达到了5.8‰,这种浓度的盐水中,水稻的表现如何呢?

据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耐盐碱水稻研发历时四年,经过1162次田间实验,获得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达30000多份,同时协同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收集耐盐碱水稻材料,今年共试种300多份耐盐碱水稻材料。在这300份水稻材料中,仅有几份材料表现良好,淘汰率高达95%。编号为45的材料和82的材料,已经抽穗结实,并已到了成熟期,而这边201却表现出枯黄、穗小。专家称,耐盐度测试是对耐盐种质潜力开发研究的重要依据。

现场经过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获得数据,专家经过现场会后获得一致结果。专家组组长扬州大学教授刘世平教授连线远在长沙的袁隆平院士说:“经现场小面积收割理论测产测得结果为yc0045产量是620.95kg,yc0082产量是547.72kg,yc107产量是490.47,yc0143产量是438.14,远超预期产量。。。”袁老对这样的结果表示很满意,可以打“优秀”,今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希望再接再厉明年更上一层楼,接下来要大量制种明年选2个点大田种植再观察表现。

目前,中国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其中近3亿亩可以进行改造利用。研发团队计划在5到8年内在全国推广1亿亩耐盐碱水稻种植,如果按照亩产400公斤计算,收获后产量将相当于2016年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9%。

水稻作为中国人的主粮,盐碱地中种出来的水稻口味怎么样呢?这是许多普通人关心的问题。对此,海水稻研发中心杨红燕博士给我们做出这样的回答:“由于是海水灌溉,海水稻在盐碱地的土壤没有重金属残留,基本没有普通稻田的病虫害所以生长种植环境有机安全。在营养价值方面,其所含微量元素较高。同时口味会更好一些我们的耐盐碱水稻研究也将稻米的食味及营养价值作为重要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是海水稻的收割现场。袁老在最初计划进行盐碱稻研发种植的时候表示,要从上个世纪的主要解决温饱问题,到能够多养活四到五亿的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称,耐盐度测试是对耐盐种质潜力开发研究的重要依据。而今天的这一评测结果达到了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期望。标志着耐盐碱稻研发种植研发试验的第一步顺利完成,接下来耐盐碱水稻研发还有更多的重点难点需要攻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是工作人员正在用天平测量千粒水稻的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水稻收割的现场,全国几十家媒体共同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一刻。现场专家组在测评报告上完成确认后,连线了远在长沙的袁隆平院士,袁院士表示:据实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是现场负责人正在公布数据。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科研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