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纪录片在中国总算是打开了市场。

一部部制作精良的片子,带我们一起领略各地风采,品味地方美食,发现动人故事。

但是,还有一些人,是你不曾见过的。

他们每天在差不多的地方,和差不多的人,一起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谁会来记录这些没有所谓的“商业价值”的人呢?

王兵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多数的中国人不知道他。就算他在国际上已经久负盛名。

2003年,王兵因为纪录片《铁西区》而出名。

凭借这部片子,他拿下了第二届墨西哥城国际现代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3年法国马塞记录片电影节最佳记录片、2003年日本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弗拉哈迪大奖”、法国南特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大奖、“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奖、5小时初剪版本获得葡萄牙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因关于王兵的可查找资料较少,可能有误)

2000年8月9日,铁西区特大型国有企业正式宣布破产。由于它的长期亏损导致的倒闭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直接的莫过于一百万工人的失业。年末,王兵带着一台借来的DV走进铁西区,历时18个月,将“铁西区”分为三条叙事线拍摄——工厂、火车、生活区。这300多小时的素材,最后剪辑成《工厂》、《艳粉街》和《铁路》三部分独立的影片。

《工厂》表现的是成年人和他们的生活状态

《艳粉街》表现的是少年人的生活状态

《铁路》表现的是体制和个人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兵的作品有很大的个人特色,他的拍摄手法采用的都是旁观者视角。

最大程度避免和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没有采访,没有评论,没有解说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镜头中,王兵先是记录下了工人们的闲聊,持续了得有两三分钟。镜头里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他们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产生了矛盾,后来就动手打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能让你感受到王兵的存在的,只有几个摇镜头和一次镜头的推进其中一方。

还有,疗养院里的工人去鱼塘捕鱼时发生意外,不幸淹死在池塘里,镜头就默默地注视着六个工人。

这种“旁观者”的拍摄方式,呈现出来的效果其实是有待考究的。确实,镜头和被拍摄对象之间其他中介的干扰减少了,但观影者是否能够有效地接收镜头想要传递的讯息,是否能够理解王兵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肯定有人跟他提过这个问题,但是在他的其它作品中,他还是延续了自己的风格。

在《铁西区》之后,王兵又拍摄了《和凤鸣》、《夹边沟》、《三姊妹》、《疯爱》、《德昂》等一系列作品。相比起其它作品来说,《和凤鸣》是比较独特的,王兵用三个小时记录了和凤鸣本人对于五六十年代农场劳教经历的回忆,老人坐在客厅里,讲述她过去的经历。王兵试图用这种不同寻常的形式去展现单纯的语言在电影中的魅力。

他挑选素材的方式很简单,在哪里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了,就会留下,和他们一起生活,记录下他们的点滴。

2014 年 8 月,王兵在云南认识了一个曾经被卖到安徽的小姑娘,那时她刚好回到云南,正准备去浙江打工。于是,王兵决定和他们一行人坐火车看看他们究竟要去往哪里,到了杭州买汽车票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那个地方叫织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织里是中国最大的童装生产中心。虽然是一个小镇,但是光是已经注册的童装生产企业就有 1 万 8 千多家。童装款式更新快,大企业容易因为产量大滞后赔本,于是从 1980 年代开始,许多小型的私人厂商就借助灵活的生产优势在织里快速地生长起来,至今已经有 30 万工人聚集在织里。
王兵在织里生活了两年,将镜头对准织里的工人们,累积下了 2000 多个小时的素材,打算拍一部描写长江上游的人如何往下游流动、工作谋生的电影。但是最长的这部电影还没有剪辑出来。为了申请电影拍摄资金,他还得在短期内制作些电影。此前,用这些素材剪辑而成的《苦钱》已经获得了 2016 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编剧奖。

王兵还有一部叫做《无名者》的片子,拍摄的是一个独自住在荒郊野外的人,剧情简介里说,影片呈现了一个孤独者每日与艰难生活做斗争的影像,他远离了农村和城市生活,一个人住在洞穴里,仿佛英国的鲁宾逊。他没有希望,或者说他的希望仅是多收几粒玉米,借雨后的泥巴加固窑洞的土墙。对旁观者来说,他是一个绝望的存在,但对他而言,只意味着简单的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王兵的第二个争议是,

对于观影者来说,他所拍摄的题材很难让人产生共鸣,能够产生共鸣的群体接触到这部片子的可能性又很小,传播对象如此小众、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成本如此高的前提下,他的片子的意义又在哪里?

在这个讲求流量和经济效益的时代。

有些人的存在,可以证明另一些人活过,也是一种伟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