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嘎、嘎嘎嘎……”每天6点半,成群结队的鸭子便在赶鸭人的竹篙挥舞下,跑进稻田中……这是深秋鄞江镇建岙村140亩水稻基地里“稻鸭共作”的壮观景象。为了种出安全放心的水稻,四年前,基地负责人唐明昌开始尝试“稻鸭共作”模式。

稻田里嘎声一片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唐明昌的水稻种植基地,水稻伴着微风轻轻摇摆。几百只鸭子一钻进稻田就不见了踪影。

“‘稻鸭共作’就是把鸭子养在稻田里,鸭子吃浮萍和稻飞虱作为早午餐,晚上只需再给鸭子辅助喂食一些稻谷就可以了。”唐明昌介绍,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松土,而稻田为鸭子提供劳作、生活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源、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

这样的模式,唐明昌也摸索了很久。今年63岁的唐明昌并没有太多的文化,开过理发店,做过运输行业。2011年,在身为农业技术员的弟弟唐明光的鼓励下,唐明昌回到了农民的本职,开始种植芋艿和水稻,“一直觉得做农民很苦,还要看天吃饭。”唐明昌说,幸运的是那一年,因为之前做生意时人脉的积累,他的农产品销路还好,赚了不少钱。

这让他坚定了这条路。从最初的2、3亩田地扩大到20亩甚至最后有了140亩的规模。

但意外却随之而来。2013年,正在水稻田里耕地的唐明昌一只脚卷进了拖拉机中,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大腿以下部分被全部切除。家里人都以为他不能再下地,妻子也屡次劝他不要再做农活,但唐明昌想的是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刚安装好假肢,还没来得及做残联提供的康复训练,唐明昌就恳求医生让他出院。“5月中下旬,地里最忙的时候,自己不在不放心。”唐明昌步履蹒跚来到水稻田中,“既然做了,就要把地种好。”面对着一片光秃秃的稻田,唐明昌心里暗暗下决定。

当时,“稻鸭共作”的模式刚兴起,但谁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唐明昌就一块区域一块区域地尝试,“水稻植株高度在30公分以下时,鸭子不愿意进去,即使进去了鸭子也会乱跑,踩死水稻。只有水稻长高到了50公分以上,鸭子才能够进入水稻田,”唐明昌在摸索成功的路径上失败了几次,并总结了经验。

该如何让鸭子“听话”呢?从不捧书的他从弟弟那里借来书籍,再请教镇里的农办,结合实践经验,唐明昌为鸭子开辟出了“步行道”。一条窄窄的小路,鸭子们会排成队走进去,然后再各自分散到水稻田中,开启鸭子们的“护稻”工作。

“多次训练后,鸭子很听话,现在每天早上放进去,下午喊一声,就都会乖乖回到栅栏里。”唐明昌乐呵呵地说。

严把关 生态米 无污染

经过几年的试验,唐明昌的“稻鸭共作”模式越来越成熟,“很多村民都很支持我,他们把自己家不种的地给我了,所以才有了现在140多亩地的规模。”唐明昌说,正因如此,他希望自己种出来的米不仅模式新,更要安全无毒。

常规的水稻种植一般需要打四次农药用于除虫除草,而且多次使用化肥后,土壤会板结,影响米的质量。“稻鸭共作”模式后,除虫除草的活儿全部交给了百余只鸭子。鸭粪排泄物用于水稻的肥料投入,化肥使用量比传统模式少了30%。经常在田地里“自由奔跑”的鸭子,肌肉很发达,唐明昌也收到了不少回头客的连连好评。

为了保持耕地地力,唐明昌的水稻田就只种一季,而且不种其他农作物,因为“稻鸭共作”模式的需要,水稻全部采用人工移栽的模式,这也为村里不少人提供了就业的岗位。“我们聘请了十多个人来一起种植水稻,一般按天结算,160到200一天。”唐明昌说,在包装环节,因为工作相对比较轻松,为了照顾村里的残障人士,他也会喊上他们一起来帮忙包装,并给他们发工资。

绿色食品 受青睐 效益高

就这样,通过“全自然耕作”模式,这里的生态稻米和“鸭护卫”特别畅销。这几天,鄞江镇周边不少村民都过来预定麻鸭,这些鸭子每只1.5公斤左右,售价85元一只,对于无公害、散养的麻鸭来说,这价格不算高。

等鸭子处理完,层层环节都精心“呵护”的生态稻鸭米也将面市,经过真空包装,市场价格为6.5元每斤,价格是一般大米的2倍多。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米价格比一般的米高这么多,其实我们的利润并不高。”唐明昌说,一般我们的稻鸭田为了给鸭子留出活动的空间,水稻栽培的密度要比传统栽培低上很多,因此每亩地大概要减少300多斤的稻谷产量,另外,田间日常管理看护的费用相对于传统栽培也是增加了许多。

他粗略算了下,生态种植虽然产量比普通水稻产量低,但价格相对较高,受市场欢迎,因此效益还不错。前两年,靠着口口相传,唐明昌的大米基本都能销售完。今年,鄞江镇农办和残联还帮着把唐明昌的产品放到了网络和微信平台,让更多人可以了解鄞江生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