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水袖一翻,多少心思都在这一翻一舞间流露,细腻含蓄,柔情似水。昆曲曲调绵长悠扬,耐人寻味,让人可以随其入境,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内心与感受。昆曲演员的一颦一笑,眼角眉梢都传达着戏曲人物的感情,我见犹怜,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

昆曲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写意,抒情,与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如出一辙。其缘由在于古代审美在于此,戏曲绘画都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诉求,表现自我的理想,中国古代以含蓄为美,恰到好处的拿捏,不着痕迹的表达更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思考模式,一种人生态度。写意虽不平铺直叙的展现,却可以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中国无论是文字还是文人的心态,都是注重内涵,以欲盖弥彰,不漏痕迹著长,以内敛细腻,形神兼备为体。古代中国文学,戏曲之美尽在这一缩一放的不言之中。

文学创造需要历万事,方可有情可诉,戏曲也如是。《牡丹亭》作者汤显祖也是经历了宦海沉浮,看透了人情冷暖,决定将自身感受,自我理想,自我梦境诉诸于笔墨,于方寸间表达自己的内心,通过人物的塑造与剧情的架构,来透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与理想。汤显祖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梦境,沉醉其中,如痴如醉。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古往今来的人。

牡丹亭题材新颖,感人至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为大限,当一种情感可以跨越生死,可以越过那个界限,也就超脱了自然,获得了永生。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梦中相遇,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但此情可存,此情可跨生死,越大限。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梅树下一双璧人相对相视,水袖起,佳人欲作云水舞;碧扇折,公子举步人如玉。画里画外,佳人均如是,情到深处,人鬼又如何,不过是两个寻寻觅觅的灵魂相见恨晚罢了。

昆曲带我领略了又一方天地,又一处洞天。中国之美感美得凄凄切切,美得娓娓道来,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那良辰美景,如诗如画。昆曲中的诗词也颇具意境: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牡丹亭》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在游园感受春光之景后,回房后做了个梦,梦见了一拿着柳枝的书生,梦醒后相思成疾,郁郁而终。临终前,丽娘让侍女拿来素帛,在上面画了一张自己的画像,并嘱咐葬在梅树下。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走到南安时,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画像匣子,回到书房,把那画像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向柳梦梅说明实情,柳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二人终得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