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教融合”:中国职业教育迎来新时代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郭颖、赵琬微)回忆起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夺金的经历,21岁的胡萍最难忘的是“对花”——不仅要在规定时间内把衣服裁好,还要把花纹对接在一起。在比赛中,她与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30名选手经过5个单元的角逐,最终夺得金奖。

判断服装面料,练习立体裁剪,平面制版,缝纫制作……得益于过去4年在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习,胡萍对于比赛中的这些流程得心应手。而这些内容都是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所设计的课程。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给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清晰的定位,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新时代来了。

胡萍在44届世界技能大赛参加时装技术项目比赛。(图片由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提供)

胡萍的设计老师杨郁已在服装行业从业15年,因此她了解服装企业的需求,清楚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点。

“我们希望学生职业技能无缝对接市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懂设计、精制作、具有精湛技艺的服装工艺师,他们能与设计师搭档,并将设计概念转化为注重细节的服装产品。”杨郁说。

除了课堂学习,胡萍还需要到服装企业去实习。她需要与设计师沟通,选择面料,制版并下单到生产部门,最后产出自己的服装作品。

“如何让服装排料更经济、更省面料,是否保持工作台整齐,这些细节都考验着一个服装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胡萍说。

今年9月,中国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

胡萍在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实践教室练习服装裁剪。 新华社记者 郭颖 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中心主任邢晖介绍,如今已有越来越多“校中厂”、“厂中校”涌现出来: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专业、共同研发产品,一些学校成立大师工作室,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聘请部分企业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为专职或兼职教师。

北京工贸技师学院轻工分院也是其中之一。据北京工贸技师学院轻工分院院长王剑白介绍,多年来,学校与玫瑰坊、红都、爱慕集团等服装企业已结成深度联盟,共同培养学生。

“我们和企业一起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会派设计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评价。企业在我们学校设立奖学金、设置 订单班 ,定向培养人才。”王剑白说。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4051亿元。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打造了一批骨干学校、骨干专业,培训了一批骨干师资,中央财政为此投入近700亿元。

去年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过程中,中国正处于从产业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过渡的阶段,高技能劳动力供求缺口日益扩大。

学生在河北省阜平县职教中心梦翔汽车培训基地内上实训课(2017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一些职业院校的教育方法与育人模式不能很快适应这些新变化,从就业市场就可以看出来,一些企业高薪也招聘不到自己满意的技能人才。”邢晖认为,中国产业转型,制造业走向高端,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环境、新挑战。

据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0年中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万,到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

部分地方职业院校,已开始多元化、市场化的探索。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建设的工程机械校企协同发展平台——“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今年3月启动,它集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创业和专业技术交流平台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致力于培养工程机械人才。

“这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给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注入了新活力。”邢晖说。

(原标题:“产教融合”:中国职业教育迎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