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被这个测试刷屏了吗?只要通过扫描测试结果图中的二维码并回答几个设定的问题后,便会生成一张显示有左右脑两个年龄测试结果的图片,图片的下方还配有相关的文字解释。

很多人对此非常感兴趣,还将测试后的结果转发朋友圈,不少细心的网友却发现,几次测试选择一样的答案,结果却不相同。然后就看到有程序员扒了这个测试的代码 —— 果然出现了随机数。

也就是说,这个测试就只有几种结果,而你得到的答案不过是随机反馈,根本毫无任何科学的根据。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这个测试一定是骗人的,像左右脑如此专业的事情根本不可能通过一个几道题的测试就能够得出结论。

人们对此或许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们为何还对这类测试乐此不疲?

这个测试的关键,也许并不在于数字,而在于后面的文字描述。

比如,你得到了“左脑19岁,右脑20岁”的结果,有文字详细分析称

你的思维十分活跃, 更倾向于充满灵性的思考方式,随时能擦出睿智的火花,而在为人处世方面,你不喜欢太多地去揣测更深层的意思。情感表达上,你也总是喜欢流露出最自然真实的状态。真好!完全就是一个像朝阳一样活力满满的人呢!

你能从中看到什么?准确地说,其实它并没有传递出准确的信息,但是说的都是好话,人们看后感到很高兴,并将之转发到朋友圈。

而且,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个测试的文字描述,其实都差不多,没有明确的定位,都是些模糊的概括,但是说的都是人们愿意听的,或是人们愿意看到的自己。

这和网络上流行的那些心理测试和星座理论是大同小异的,都是某种自我的心理暗示。当然这里面也有精心的设计,设计者会选择那些看上去貌似对所有人都适合的话,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觉得像是在说自己。

比如在对十二星座的描述中,有些描述相当高频,并被运用到对每个星座的解读中,比如缺乏安全感,外表坚强,内心脆弱,有时候会有点强迫症,但经常也会十分随和、 对于喜欢的人就特别想接触,对于不喜欢的人你可以很冷漠等,因为这些话完全都是在阐述人们的共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代入感。

同时,在这些描述中,你会发现基本没有负面的评价,最多是表面贬低实际褒奖的,例如,如果你戴一顶" 红"色帽子,你会搭配什么色系的饰品?

红色

蓝色

黄色

黑色

测试结果则是:选择红色,你有非常积极进取的个性,充满活力、朝气与热情,你对人生满怀希望。

选择蓝色,你是个典型的实干家,善于参与你喜爱的活动而且确实采取行动,执行能力强。

选择黄色,你喜欢过富丽堂皇的生活,注重面子,讲究排场,由于你的努力上进,成功与胜利的祝贺经常萦绕耳边。

选择黑色,你的思考条理分明,非常具有理性,乐于为人服务。

看上去无论选择哪一个,你都会信心满满,因为都是在夸你。为自己的某一个优点拉赞成票,为自己的某一个缺点找台阶下,这或许就是做心理测试的初衷。

人们对心理测试的追捧除了娱乐和猎奇心之外,恐怕也要归因于他们对自己的好奇心,渴望探索自己的内心。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在希腊巴台农神庙的巨石柱上刻着先贤苏格拉底的醒世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是人的终极命题,人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而一个对自我缺乏关注的人,必定会失去生存的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通过“我”这个主体去感知的,这也是为何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是存在着差异的。没有主体,那些客体也就都不存在了。

但是,认识自己就可以理解为一味地肯定自己吗?这未免把“我”给肤浅化了。

“自我接纳”在当今是个非常流行的词语,很多人将它解读为我们应该接受真实的自己,不要总去看到自己的缺点,应该多看到自己的优点,通过不断地赞美自己来获取自信心。

长此以往,人们会沉溺于这种放大的幻想中,离真实渐行渐远。何为真实的自我?单方向的苛刻和赞美显然都不是通往真实的道路,它无法让你了解自己,只是让你在无形中陷入了到另一个泥潭。

对自己苛刻和不满是源于他人编织的牢笼,你也许会认为这可以鞭策自己前进,开始也许有效果而到了后面这种无形的压力则会将你压垮,你就像拉磨的驴,费尽全力却不知为何而做。

而对自己无节制地赞美则是温柔的陷阱,它宛若一个弥漫着蜜糖气息的美梦,你会沉迷于其中而不可自拔,就如古希腊神话中的纳喀索斯,因无比迷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爱慕不己、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他赴水求欢溺水死亡,死后化为水仙花。

从表面看,这样貌似挺好,肯定自我的价值,是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然而,这种“光明”和“积极”却是存在着隐患的,它会让人丧失向下探索的勇气。

尼采说过:“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一个真实的人是不能满足于仅仅看到自己个性上的优点,而是要去触碰内心中的挣扎和矛盾。心理测试所告知你的性格特点不过是浮在水面的涟漪,而水面下才是深不可测的人心。

人们常说,人心难测,你很难真正地了解另一个人,其实,对于自己也是一样。有很多人可能穷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或者说他们害怕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

他们所渴望的自己是善良、美丽、正义、仁爱;而不是自私、刻薄、邪恶和冷酷,但是人的特性在于其复杂,他们常常集善良和冷酷于一身。

大多数人或许有些害怕真实,那意味着你要去解剖自我,将自己赤裸裸地展露在舞台上,让那些所谓的不堪一览无余。

这也是为何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伴随着破碎、割裂和撕扯,尽管看上去会有些“肮脏”,但其展现的却是直面痛苦的勇气。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电影是一种宗教,那么法罗岛便是麦加,便是梵蒂冈。”

法罗岛是瑞典导演伯格曼居住和去世的地方,这位被称为“电影哲学家”的导演终其一生都在聚集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对自我与现实、存在与死亡、孤独与信仰的探讨,开辟了严肃哲理电影的先河,更影响了后期诸如让·吕克·戈达尔等法国新浪潮导演乃至整个欧洲艺术电影的发展。

而这种带有意识流文学系的电影,皆源于他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和剖析,无论是《野草莓》中的那个冷酷无情的老医生,还是《呼喊与细语》中隔膜和疏离的三姐妹,你都可以找到伯格曼本人的经历,他用冷漠、自私和尖刻作为铠甲,渴望而惧怕着亲密。

又正如戴锦华对伯格曼的评价:“他敢展现自我的地狱,不像现在我们都在伪装心里有天堂。当我们自觉地向人展现自己的地狱的时候,一定是因为这个人心里有对于天堂的强烈向往。如果他是地狱里的生物,他根本不会认知到自己是在地狱里。”

目前,左右脑测试已经被证实是骗局,并且禁止再次传播。或许有人会说,不过一个测试而已,没必要当真,测试本就是娱乐,若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也不错。被测试骗无伤大雅,只是不要被自己骗就好。

题图:沫沫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微信公众号:新生大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