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福州的一个小区,九十年代建设的居民楼早已锈迹斑斑。楼里的居民大多是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子女们拜托老人看护的学龄前孩子。三单元戴着老花镜的孙大妈,正在骄傲地向来往进出的老街坊们展示着六岁的小孙女背诵千字文的视频。

这段视频是用一年半以前儿子帮忙下载的“快手”录制的,吸引了4万多名网友观看点赞。虽然只有17秒,但这段视频对于孙大妈一家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让原本性格有些内向的小孙女成为了幼儿园的“明星”,让子女在单位收获了同事的赞叹,更是小孙女童年珍贵的记录。

现在孙大妈一家养成了习惯,每当小姑娘在幼儿园学会一段舞蹈和一首歌,都要在快手上和网友分享。

事实上,“孙大妈一家”是快手7亿用户中的沧海一粟。每天,大约有1亿人习惯打开快手,

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观看其他网友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兴趣爱好。

这种全民记录分享的社区氛围,鲜活而又令人感动。

就像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快手映射了百态人生,自然也成为“新闻富矿”。许多媒体开始在快手这个新型记录平台上找素材,找选题,并通过各自报道,在各自的媒介语态中发酵孕育,引发出一个又一个“快手现象”。

那么,快手的魅力究竟在哪?

孙大妈跟无数中国大妈一样,“小孙女”就是她老年生活最得意的成就之一,但是谁家没孩子呢?这也许是孙大妈的一切,但也只是千万普通家庭的一角。小卢的梦想和才华则是太小众了。他的机器人无法完成工业化功能,作为喜剧元素又略显单薄。

按照以往的逻辑,在传播资源稀缺的今天,这些要么普通,要么小众的内容,很难得到公共传播渠道的认可和推广,他们没有机会表达。但是通过在快手发布短视频,他们不但获得了表达的机会与平台,更通过表达获得了认同和分享。

作为“观看者”,快手上的这些“布衣视频主”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包装精美的影视明星。首先,观看者获得了“比较”的权利。这些视频发布者大都是普通人,跟观众没有容颜和能力的差异,通过比较,甚至吐槽,普通人也能够获得“自我认同感”甚至是“优越感”,这种获得感在以往的传播平台中前所未有。其次,观看者可以通过留言和实时互动获得前所未有的“高互动性”。在这番互动里,传播逻辑不再是自上而下的闭环,而变成了点对点的循环。再次,孤独的观看者可以在庞大的收看人群中找到“同类”,或者找到“组织”。他们在“家族”和“工会”中获得了慰藉。

作为目前国内排名第一的短视频APP,快手累计注册用户已经飙升到7亿,日活跃用户高达1亿,这种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黏性,会让平台内部的循环结构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且能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庞大的用户数字、极为丰富的视频内容,除了为快手的用户贡献了价值之外,也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学意义。

司马迁与快手

时光流逝得越快,记录越显得弥足珍贵。

每个时代,有责任感的传播平台和传播媒介,必然要负担起客观记录的社会职责。所以我们拥有了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私著的《史记》,伟大的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等一大批皇皇巨著。在那个时代,人们拥有的唯一能够留给后世的传播工具,只有文字,唯一传播媒介,只有书籍。所以司马迁忍辱负重,也要留下“史家之绝唱”。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运用图文、语音、影像等多种方式,自由地记录下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快手,来自全球各地的7亿老铁在此记录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短视频这种更加直白、更有张力的方式呈现,形成了这个大时代的记忆。在这里,真正地“看”懂中国。

快手完成的“多角度社会记录视频”,将可以告诉若干年后的史学家,我们这个时代多样、客观的态度是什么样子。同时,快手内容更大的社会意义,是成为了身处同一时代的我们观察社会的一个巨大的切片。那些不一样的、正能量的、“奇葩的”、多种多样的视频内容都可以提示我们:看待社会,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视角的一隅。毕竟,社会中唯一的共性,就是多样性。

多样性必然会带来差异性。而差异性在观众眼中就会形成诸如“喜欢或不喜欢”、“俗或雅”之间的争论。

不管我们对于某个“视频角色”是否喜欢,快手能够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生活分享平台,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公允的为每一种多样性提供了被关注、被记录的机会。

新时代的传媒人对于未来传播趋势的预测,最流行的说法是“分众化、专业化和小众化”。这几个词也确实应用在了绝大部分的传播现象当中。但细细想来,各自独立这三“化”都无法解释一个矛盾,就是某一传播产品如何利用他们仨,实现传播效果的“国民化”?

武术中有一个说法叫“一力降十会”,大概的意思是“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技巧毫无用处”。纵观“分众化、专业化和小众化”这一说法,其实透露出来的信息都是让传媒人学会“揣测”用户的喜好,基本上属于“传播技巧”的范畴。但是拥有7亿用户和海量原创短视频内容的快手对于这一传播趋势预测,却有独到理解:如果你本钱够硬,像快手这样的,或许让用户自己选择是个聪明的办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视频理解与个性化分发机制,快手能够精准地推荐给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让每一个用户都能看到喜欢的内容,结识拥有同样兴趣的同好。

快手一直根据每个用户用点击行为,通过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和算法分发机制,让快手庞大的平台资源具有了完全由用户选择决定的结构。

一个由用户主导的“大平台”,就意味着会留给其他媒体丰富的二次发酵的原材料。老记者都知道,做人物专题,应该都去刷刷快手,那里是个“富矿”。所以我们看到,大量快手“视频主们”被其他媒体关注到。他们也从“快手人物”,变成了“新闻人物”和“综艺人物”。有在新闻中传播正能量的“双节棍大妈”、“女焊子沙沙”、“郭少宇”等,更有海量的具有才艺和特长的快手用户走上了如《明日之子》、浙江卫视等更广阔的舞台。

快手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成为了一个舒适的“公众关注孵化平台”。这个角色除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则外,再一想,一个“舒适、公允,又能够吸引媒体注意力”的平台设定自然会吸引更多优质原生传播资源的入驻——也许,这也正是快手平台的另一个发展策略所在吧。

马化腾曾经说过:“快手专注于服务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分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一款非常贴近用户,有温度、有生命力的产品。”

快手创始人宿华则表示,“感谢这个时代,让大家可以在快手上看到来自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有才华的人在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快手希望用短视频记录每一个人的中国梦,把每一个人的梦想和回忆留在平台里,成为这个大时代的记忆。”

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是“有温度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