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韩国电影非常火,电影的名字叫作《杀人者的记忆法》。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虽然豆瓣评分7.2并不算高,但我认为,这个分数有点偏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说下这部电影的整体感觉。也许是我深夜熄灯观看的原因,整部电影让人感觉非常阴暗,除了各种阴暗的表情和行凶的画面,还有一种神神叨叨的感觉,很少能看到几个色调鲜艳、温暖的画面。但好在导演拿捏得比较准确,否则真的抵得上一部恐怖片(当然,这与我自己作死关了灯不无关系)。

影片一开始,薛耿求扮演的金炳寿一脸雀斑的出现在冬日的铁道上,周围是白茫茫的雪地,但观众还没来得及熟悉这个场景,镜头便伴随着他眼角的一阵怪异抽搐定格。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我们得知金炳寿得了老年痴呆,常常忘记做过的事情,经常迷路,年轻的时候,是个连环杀人凶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这样的人设极其诡异,也是悬疑片的经典人设。如果光看开头,我们很容易把它看成韩国版的《记忆碎片》。就像前段时间口碑爆棚的《白夜追凶》,从什么都不清楚,过渡到一个脉络清晰、逻辑严密的故事,往往意味着讲故事的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能够天马行空的构思故事情节,但也极其考验其驾驭故事的能力。

眼角抽搐这个动作,在影片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开始抽筋了,我就会迷路,记忆会消失”。在一次失忆后,他在案发地点附近,遇到了金南佶扮演的闵泰周(警察)。相互认识是因为一场车祸,在闵泰周被撞开的后备箱里,露出了渗着血液的旅行包。经过化验,是人血。从眼神里,金炳寿认定闵泰周是个杀人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他开始了与闵泰周的较量。

金炳寿最后一次杀人是在17年前,从那之后,他出了车祸,脑部做了手术,不再杀人。可是最近,他得了老年痴呆症,甚至连以前为什么杀人也记不起来了。巧合的是,就在他的住所附近,出现了另外一个连环杀人凶手。

更加巧合的是,他竟然按照自己的逻辑找到了受害人的尸体。

可奇怪的是,他完全不记得自己去过案发地点。

影片的最后,镜头闪回到影片开头定格的画面,金炳寿打开自己的项链,里面的照片是闵泰周。而这张照片,是金炳寿为了不忘记自己的女儿,亲自从他们父女的合照中剪下来放进项链里的。

这样的设定,是不是巧合?导演是在暗示我们什么?还是想把我们带到沟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结尾,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但导演坏就坏在故弄玄虚的加了一个开放式结尾,一下子让人再也分不清真假,到底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情节是妄想症幻想出来的?

于是,关于这部电影的解读,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是金炳寿、闵泰周都是杀人凶手,最后的画面,是金炳寿臆想出来的,他觉得闵泰周还没死。另外一种,则认为金炳寿是双重人格,他和闵泰周是同一个人,眼角的抽搐则代表人格的切换。而17年后再次杀人是因为记忆的丢失,在他找回失去记忆的同时,也找回了自己的另外一重人格。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见仁见智吧,不过导演确实故弄玄虚了,有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他并未详细交代。而这条明线和这条暗线,实际上是一件事。

明线是,他的姐姐为什么要上吊自杀?我们知道,金炳寿的父亲死后,他们家过了一段安宁的日子,那么为什么他的姐姐自杀了呢?

暗线是,他的母亲是怎么死的?影片并未提及,但如果说金炳寿和闵泰周是一个人的话,他姐姐上吊自杀的原因就找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这两条线索其实是一件事。只有弄清楚他母亲的死因,才能给影片下定论。而他母亲的死,很有可能是现实太残忍,他选择了遗忘,只有这样,他才能活下去!

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导演有意而为之,是红果果的套路。目的,是增加影片的话题性。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开始就说这类故事极其考验导演驾驭故事能力的原因。

很显然,这个套路导演并没有玩好,至少是有瑕疵的。但套路之所以为套路,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合理,而是因为他有效!

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杀人者的记忆法》9月15日到9月17日期间在韩国884个银幕上映1万1933次,以48万3237名的观影人数夺得了周末票房榜冠军,成为了2017年韩国第11部突破200万观影大关的本土影片,该片总票房已达到167亿韩元,占同期总票房收入的31.7%。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这成绩很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催眠最终没能救恕我

就像恩熙不是我女儿

即使在我的脑海里

杀人的记忆全部消失

我依然是杀人凶手(金炳寿自白)

一句话影评——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演个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