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宾夕法尼亚车站,外面飘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成片成片往下坠。Uber的价格已经翻到了七倍,好在一辆黄色出租车停在我们面前,纽约到底有它的魔力。

抵达酒店,还没等拂去从下车到大堂短短几步路时沾染在外套上的碎雪,已看到前台边上已排着长长的队伍,不像是等待入住的人群,面目也多半时髦年轻。再仔细一看,队伍拐进边上房间的外墙上,有一个汉堡模样的小灯牌。

这就是了。一直听说这家帕克艾美酒店的汉堡小有名气,没想到不仅如此,人们为了它更愿意付出漫长而焦急的等待,想必真的是爱。再等我们拿到房间,各自收拾好行李,窗外的风雪依然没有要停的意思。原本这个晚上也没什么切实的计划,我小心翼翼地提议:“要不吃个汉堡如何?”

拜跨国连锁快餐店所赐,中国人并不太把汉堡当做正儿八经的一顿饭。即使面包再松软,芝士再浓郁,牛肉饼再鲜嫩多汁,蔬菜再新鲜,也总是会被归入快餐甚至垃圾食品之类。但这并不妨碍全世界人们对它的热爱与膜拜,一个叫做David Michaels的英国人7岁那年吃到人生第一口汉堡,从此不能自拔,后来他工作于多家跨国公司,吃遍全世界的汉堡,干脆写了本叫做The World Is Your Burger的书。我其实能够体会他对于汉堡的那种执念,刚刚炙烤出来的牛肉与芝士混合的香气(有时还带着蘑菇或培根),面包和蔬菜共同营造的层次丰富且相辅相成的口感,以及一口咬下去后满溢的肉汁,那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富足,还有冲破卡路里约束后的窃喜。这样一种由食物赋予的安定感,既可能来自高档餐厅对原材料的严格限定,也不乏街头小摊第一时间炮制出的原汁原味,每位大厨还可以在食材的组合,酱汁的研发上不断演绎和变化,所以它也并非不能给你惊喜。

排在酒店大堂那长长的队伍末尾,看着牛肉饼在炉子里滋滋作响渗着油脂,心中有股炙热在渐渐升腾,一点点赶走外头风雪带来的阴冷。半个小时后,我们拎着汉堡和薯条回到房间,要了一瓶白葡萄酒,窗外被白色覆盖的中央公园一点点正沉入暮霭,几个少年时代就认识的朋友,在世界的中心重逢,吃着世界的食物,已无所谓家在何处。

* 答应了“algorithm算法”秋冬季菜单写一篇城市和食物的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汉堡,但迟迟没有交稿。最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拖延到无处可拖的时候,我把自己送上门去,坐在长虹桥这家醒目的玻璃幕墙的二层餐厅/生活方式集合店外面的的椅子上,打开笔记本写了上面这一段。发给坐在身边的设计师也是校对本人,完成了上面这个版面。
所以该来的总会来,文章不见得常写,但总还是有的。夜晚虽冻,我们仍有肉有酒,可以充饥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