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你揭开艾滋病疫苗研发的神秘面纱

新华社长春12月1日电(记者孟含琪 周万鹏)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以鸡尾酒疗法为代表的药物控制法已经能够有效降低艾滋病患者死亡率,但我国每年新发现感染者在10万人以上,世界新发现感染者达180万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希望能够研发出疫苗,让人类彻底摆脱艾滋病的恐怖支配。

30年来,艾滋病疫苗研发进展如何?人类何时才能攻克这一难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一探究竟。

  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细胞培养、电泳实验、进行纯化工艺……在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每天都在紧张地进行着研发艾滋病疫苗的各项实验。这里拥有大大小小的实验室20多个,涉及上百个复杂而有序的实验技术,每个科研人员都要熟练掌握这些实验技术。

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最早投入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团队之一。这个团队曾研制了我国最早进入人体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的艾滋病疫苗。

  流式细胞仪实验室。流式细胞仪可以快速测量、存贮、显示悬浮在液体中的分散细胞的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特征参量,并可以根据预选的参量范围把指定的细胞亚群从中分选出来。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2002年初,实验室创始人孔维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吉林大学继续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工作。当时,国内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刚起步,实验室条件与国外相差很多,甚至研发团队的学生也对此颇有忌讳,起初他的研究团队只有4个人。

但孔维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2008年,吉林大学成立了首个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2009年,实验室研发的艾滋病疫苗进入到人体二期临床试验,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可就在试验进行途中,科研人员却主动叫停了试验。

  细胞培养实验室。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处理,每个细胞操作间的环境可以达到万级以上的洁净度。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随着对艾滋病病毒了解越来越多以及国外类似疫苗失败的报道,我们觉得,目前的疫苗策略不太可能产生理想的免疫应答,应该重新修正。”孔维告诉记者。

从1987年美国启动历史上首个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试验,在之后的30年时间里,全世界开发的疫苗达40多个,进入临床试验多达200多次,但到目前为止,大规模临床试验依旧没有很好的结果,也没有值得上市的疫苗。

艾滋病疫苗研究之难,主要在于艾滋病病毒的三个特点。一是变化太快。流行的艾滋病病毒各式各样,进入人体后还在不断变化。即便研制出针对某种艾滋病病毒的疫苗,原有的病毒都已“改头换面”。二是它能整合到人体细胞,和人共存。除非杀死细胞,否则无法去除。三是艾滋病病毒只感染人类,不感染其他物种,因此,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缺乏好的动物模型。

  细胞培养是实验室日常的基本操作之一,也是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很多实验的基础工作。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尽管已经失败很多次,但是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不言放弃。他们认为,每失败一次,也意味着人类对这种病毒了解更多,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如今,团队希望能设计出一种新的疫苗策略,尽可能地模拟目前最为有效的减毒活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反应,在体内复制但不将病毒的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进而可持续地以多种抗原形式刺激免疫系统来产生免疫保护。2017年年初,实验室在国际期刊《Viruses》(《病毒》)上发表论文,印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

该团队还对目前其他疫苗策略进行改进和重新设计,以进一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果进展顺利,预计将于“十三五”研究周期推广到人体临床研究阶段。

目前,中国疾控中心的邵一鸣团队、清华大学张林琦团队、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唐睿康团队、中科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陈凌团队等也在从不同的方向向艾滋病疫苗这一人类疫苗史上的难题发起攻击。

  科研人员通过给老鼠打疫苗,来判断各种指标。新华社记者孟含琪摄

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认为,虽然艾滋病病毒狡猾多变,但它们也具有共性特点,只要限制住这些共性特点,就有可能彻底控制它。他们坚信,人类终会攻克这一难关。

(原标题:为你揭开艾滋病疫苗研发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