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绑腿,很多朋友可能会不屑一顾。觉得这家伙又土又low,更多人则随意的认为,绑腿带不就是两条绑着小腿的布条子吗?有什么稀奇。可就是这个小东西对于解放军的成长壮大来说,意义却不亚于任何一种主力作战武器。诞生、成长在战火硝烟中的人民军队,能依靠处于劣势地位的武器装备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赶走日本侵略者,打倒蒋匪军建立新中国,除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外,那就是一副铁脚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要把普通脚板变成铁脚板,这当中的绑腿带就起来很大的作用。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曾创造过一天行军长达240多华里的记录,如此长距离行军奔袭必然会引发小腿血管的过度膨胀、从而引起静脉曲张,如果没有绑腿的助威这一记录根本不敢相信。因为在长距离行军中打上绑腿后可以压迫血管、加大血液输送压力提高血液循环量,以减轻腿部肌肉的酸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以外,部队在山地丛林行军作战中绑腿可防止蚊虫、蚂蟥等顺着裤营爬进,也能有效防止荆棘树枝刺扎与牵挂,以起到保护小腿的作用。假如在战场上负伤或骨折,绑腿带也可作为临时绷带或砍两长两短的树枝将几副绑腿布制作成简易的担架使用;除了以上的作用,绑腿还能用于实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淞沪会战中,中国士兵就曾多次利用绑腿牵引集束手榴弹设伏,把孤军深入街巷的日本骑兵部队炸的人仰马翻。其实绑腿也不是最近这一百年才出现的,人们很早就通过日常生活认识到绑腿的重要性。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出行往往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在长距离的行走中,一天下来双腿就会酸痛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实践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于是,很多田间耕作的农民和经常攀爬的山民就都打上了绑腿以缓解行走中的疲劳。现代意义上的军用绑腿,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当时绑腿在拿破仑的军队中十分盛行,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一律打着绑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破仑曾说:“绑腿可以防止泥土和小石头进到我们‘爱国’的法国裁缝制作的那些劣质鞋子里面,又可以减轻士兵双腿的酸痛,是非常必要的装备。”到了一战期间,虽然当时欧洲军队大部分依靠铁路来机动运输。但毕竟当时铁路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到了战场上,士兵们还得靠两只脚步行来完成,所以主要军事国家的士兵们几乎还都是打着绑腿。

但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二战开始后绑腿带就逐渐从西方军队中消失了,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战场环境下,绑腿依旧使用。要说绑腿带使用最多的战场还得是亚洲。原因无他,整个亚洲战场上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别说军队机械化水平了,就是摩托化都远不如欧美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机械化程度低,但仗还得打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装甲车辆,我们就用11路了。所以二战期间,不论是中国军队还是日本军队,绑腿带都是作为最基本的步兵装备配发到每一名最基层的士兵手上。同时亚洲战场的地形地貌多样,无论是茂密的丛林,还是起伏的丘陵、凸耸的山地,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坡与华北平原,都可谓是绑腿带天生的用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事都有两面性,绑腿带也有它与生俱来的缺点。虽然在长途步行中绑腿有较好的效果,但绑腿在省力和减少酸痛的优点适用于平原、山岳地区长途步行,但并不适合于平原冲刺和剧烈的山地活动。同时打绑腿需要较长时间,要是遇到紧急情况,绑腿带反而成为威胁士兵安全的最大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燃烧弹,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绑腿带就开始被我军所逐渐取消。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各军事大国的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步兵部队,普通步兵需要长期步行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高腰军靴的大规模普及,绑腿带的生存空间也被进一步的压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绑腿则是70年代末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军队现代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今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运输直升机,大型军用运输机等等装备,让传统的步兵把双腿交给了车轮、履带、螺旋桨。绑腿带虽然在军队没了用武之地,但它依然在户外探险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