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而粉彩轧道工艺就是把粉彩和轧道两种工艺有机结合,形成珠联璧合的惊艳效果。

黄釉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当时由于工艺不够纯熟,器物比较粗糙,品质也不稳定,因此以民间使用为主。但到了明清两代,黄釉成为皇家专属的釉色,这两朝对于黄色的使用有着十分明确的界定,比如在清,里外黄釉为皇太后、皇后用,里白釉外黄釉为皇贵妃用,黄地绿龙为贵妃用,以下嫔妃、贵人、常在则不许用黄釉瓷器。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于乾隆时曾奏明皇帝将破损的黄釉器都押运京城处理,以防技术外传,可见黄釉价值不菲。黄釉地轧道粉彩三阳(羊)开泰碗的有序烧制从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据《清档》记载,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传旨:“交唐英烧造,其碗外面俱烧五彩各色地杖,花样各按时令分别吉祥花样,碗内仍照外面花样,俱要青花白地,年节用三羊开泰。”此一成法沿袭至晚清光绪年间,清各朝均以乾隆为范本仿效,一直沿用至光绪,以后则少见。因此这是一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瓷器。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唐代晚期的时候,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器型略显笨拙。后期,其造型也逐渐依据其使用功能的改变,和创造者的审美意识发生着时代的变化,愈加优美、挺秀和俏丽。但无论梅瓶的造型怎样变化,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的整体造型,却一直没有被改变,所改变的只是细节上的变化,如腰线的提升或下降,瓶腹的或大或小等。一般头重脚轻的东西,会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却是个例外。大家可能认为梅瓶这样的造型,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其实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在成型时,聪明的工匠们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从古到今,在历代艺术家们的手中不断发扬、传承,从最初的盛酒器具,到现代的精美艺术品;从通俗到典雅。这是一个瓶子的故事,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藏品名为轧道黄釉花卉孔雀牡丹纹梅瓶为溯源文化艺术馆精品展区的一件藏品之一,瓶口外翻,短颈,丰肩下敛,圈足微外撇,底部落款为“大清雍正年制”,腹部黄地轧道工艺,绘孔雀花卉纹,画工精细,花儿饱含欲放,孔雀更是一绝,画得栩栩如生,别具特色,值得收藏。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康雍乾三代的能工巧匠在继承和发扬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技法的基础上,创新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古铜彩技法,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色釉;而镂雕、转心的工艺技法,以及仿古、仿前代名窑技术堪称一绝,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日前春拍的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瓷器板块出现了3件破亿元之作:一件青花、一件粉彩、一件单色釉,均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较重要的门类。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中旬,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成交总额约286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0.36%。其中,瓷器杂项板块实现量价齐升,在推动整个市场向上攀升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溯源文化馆近期精品区位展出了一件轧道黄釉花卉孔雀牡丹纹梅瓶,即将亮相澳门艺博会,藏品保存完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藏品,欢迎广大收藏爱好人士前来公司参观咨询,非常难得的收藏机会,不容错过,期待有识之人前来寻宝。

溯源艺术馆座落在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国际电子大厦,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公司拥有一批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艺术品经济领域的行业精英,以高端艺术品展览、销售、交流、交易为经营重点,常年进行高端展览展示、交易、洽购活动;为顺应市场动态,溯源文化常年面向全世界举办大型艺术品展览展销会,并长期面向全球征集瓷器、书画、稀世玉器、杂项等高端艺术品,交流推广的品类繁多,可以满足不同收藏爱好者的需求。溯源文化本着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致力打造辐射全球的高端艺术品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