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奶便是娘”实验

Harlow做了个实验,以验证“有奶便是娘”的假说是否成立。于是Harlow把那些刚出生的小猴子带离母亲身边,并且为它们制造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铁线绕成的坚硬妈妈,同时“坚硬妈妈”提供奶瓶,还有温暖的灯泡;另一个是软布做成的“柔软妈妈”,这个“柔软妈妈”只能提供触觉的安抚,没有奶水。

刚刚出生的小猴子们,紧紧抱住“柔软妈妈”。实在饿得不行,就去“坚硬妈妈”那里喝饱后,就尽快回到“柔软妈妈”的身边。绝大部分时间里,小猴子们都待在“柔软妈妈”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选择妈妈实验

Harlow接着做了一个实验:把造型可怕、会发出巨大声响的机器人放进笼子,看看小猴子们在惊吓之下,会做出什么选择。

当机器人发出巨大的声响时,小猴子们果然受到惊吓,毫不犹豫地奔向“柔软妈妈”身边,并紧紧抱住它,好像“柔软妈妈”能给它们安慰和保护一样,逐渐在“柔软妈妈”身旁安静下来。

有趣的是,即使从一开始只接触过“坚硬妈妈”的小猴子也会优先选择“柔软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没有妈妈的实验

Harlow还做了第三个实验,这些小猴子从一出生就没有和任何其他事物相处的经验,包括猴子妈妈,或者假妈妈,或者其他猴子。这些小猴子只能孤独地待在笼子里,只能定时吃饱而已。

八个月后,这些猴子也被放在两个假妈妈的身边,Harlow故技重施,让长相丑陋、发出巨大声响的机器人放进笼子里。结果,小猴子虽然大为惊慌失措,绝望抱着自己,瘫软在地方,尖叫不停,也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假妈妈身边。这些行为,像极了精神病医院里的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如此,这些小猴子长大后也几乎无法融入猴群,它们更胆小,更惧怕其他猴子,有时它们又敌意过重。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这些小猴子里的雌猴后来即使当了母亲,也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幼猴。

Harlow后续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母亲对于小猴子(以及人类婴儿)来说,绝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母亲所给予的安慰和保护。在生命初期,母亲成为一个“安全港”,于是幼兽们在惊惧烦恼痛苦时会回去母亲身边,那里也是它们平静下来后重新出发、去探索世界的基点。而没有“安全港”的幼兽,只能一直呆在绝望中,紧紧地抱住自己。

Harlow的实验证明:曾经被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才会成长为更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所以,那些相信“减少非必要的母婴接触”育儿观念,或者担心宝宝一哭就得到安慰会让宝宝过度依赖大人的热,可以醒醒了:宝宝需要妈妈的及时响应和陪伴,才能成长为更为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