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个日本游客到了北京。他怀着吃货之魂先是去吃了一顿大名鼎鼎的东来顺,嗯,不太过瘾。坐上出租车的他忽然灵光一闪,在这个好餐厅都靠食客之间口口相传的年代,哪里好吃必须要问当地人啊!

在老司机带领下,他们一路来到了柴氏风味斋。于是一碗牛肉面瞬间夺走了日本人理智,甚至想要出30w买下配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板十分感动但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但柴氏风味斋征服日本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随后柴氏风味斋大名犹如一股龙卷风席卷日本。在日本人的宣传下,先有记者不远万里特意到小店采访,后来在日本上报出书竟然卖了35万册……从老北京吃货都市传说荣升当之无愧的国际“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家因红汤牛肉面和炖牛肉而出名的清真餐馆,它还有另外些大名鼎鼎的外号,江湖人称甘家口“柴氏牛肉面”or“甘家口小碗牛肉”。卖着连《舌尖》导演陈晓卿心中都念念不忘的炖牛肉:“央视大楼脚下繁华的CBD,再也找不到如甘家口柴氏牛肉面店里那般滚沸的炖牛肉了。”

老店

要把肉要炖得好,老汤少不了,全靠太奶奶王柴氏的酱肉配方(传说中的百年老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柴氏风味斋开张时,看起来只是个屋里只能摆4张桌子的小破店。然而事实却是人多到屋里坐不下,只能往马路上放折叠桌,50多张桌子把胡同两边都占满了。这还是工作日的情况!周末为了不打扰街坊,干脆就任性不营业,成为当时甘家口三大怪之一“小碗牛肉歇礼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3次搬家,如今的柴氏风味斋终于是拥有几百平宽敞大厅的大馆子了!办个七大姑八大姨齐聚的家族宴会都绰绰有余。一水儿的四人小方桌,整整齐齐地码着,每位顾客面前都摆着一碗面,无一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氏牛肉面

如何能像一个老顾客一样优雅、完美地点餐?

当然是拿起菜单,点上一份老心照不宣规矩套餐:一碗牛肉汤面、一碗肉、一盘抄菜和一碟辣椒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一碗牛肉汤面

这里的的牛肉汤面4两起卖,正确的读法是【牛肉汤面】,饸饹面加上了焯水的圆白菜丝。对的,没有肉没有肉没有肉!想吃用老汤熬制的牛肉就得单要一个“小碗肉”或者“酱牛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小碗肉

肥瘦相间、软烂多汁、入口即化的小碗肉既能单吃,也能作为面条浇头,简直是镇店之宝~小碗儿牛肉王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

看似不冒尖的平平一小碗,倒进面里多得像座小山,比那些个切成纸一样薄还只给3片的妖艳贱货强!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酱牛肉

如果“肉山”不够,那就来一斤酱牛肉。

二两起卖的酱牛肉绝对可以满足牛肉爱好者的深层次需求,大块吃肉不是梦。还可以根据需求爱好量身定制。不管是要偏肥、偏瘦、适中还是筋头巴脑,只要你说得出来师傅会满足你~

提示:肥瘦相间、筋头巴脑的牛肉才是最好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傅从大盆里一块块挑出来顾客中意的酱牛肉,然后菜刀几下就剁成小块,浇上牛肉原汤,一种江湖豪气迎面扑来,香气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完餐交完款,拿着小票去取餐。见到师傅问声好,您给多来点儿筋头巴脑!”

  • 不是炒菜是抄菜

吃面的时候一定记得点上一份抄菜,其实就是圆白菜切丝洗净,开水汆熟浇上牛肉汤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汤面里就有圆白菜丝,但很多人觉得少,于是有了这道“最配牛肉”的“抄菜”。抄菜浸泡在香浓的肉汤里,清脆爽口、自带鲜甜。

还有人专门点一盘白嘴儿吃,撒了牛肉汤可香了。

吃面

自制牛肉面套餐一端上来,一大碗汤面中间是晶莹的圆白菜丝,汤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blingbling的油花。将牛肉倒入汤面里,不用拌,先喝一口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呸呸呸!真TM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肉面的汤喝不得,要喝汤的请去盛一碗白面汤。

让我们跳过喝汤,直接吃面!一筷子面连带牛肉一并送入口中,面条粗细适中、非常爽滑、弹牙又劲道。牛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筋头巴脑的腱子肉更是香滑无比。在咀嚼中,面条与牛肉、圆白菜丝的味道完全融合,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满足!

能吃辣的最好浇上辣椒油,那辣椒油的香味弥漫在鼻尖,又让牛肉面多了一丝丝刺激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摸着圆滚滚的肚子心里还想再来一碗。

有人甚至对着原本嫌弃的面汤感叹:“这一大碗汤,要是打包回家下点面条,还能吃个两顿呐……”

局长小提示

店名:柴氏风味斋(甘家口总店)

地址:甘家口小区21号楼(甘家口大厦、海淀区卫生局对面)

新浪微博@一包熟饭

微信公众号@熟饭食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