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治污攻坚战无损世界经济运行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白少波 周文其)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中国防治污染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针对水、土、大气等污染问题,打响“攻坚战”。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广度、深度、力度空前的防治污染政策措施,无碍自身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的大趋势,也不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五年来,中国对污染防治的态度坚决,措施严厉。

今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美丽”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目标之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之一即为——污染防治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表示,污染治理的强力推进,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西方舆论担心强力治污预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角色的终结,并将有损世界经济复苏。

对此,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说,环境治理使中国制造业告别高排放高污染的旧模式,朝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和升级,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都是有益的。

中国一些地方的实践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河北省钢铁产业过去十余年的快速扩展,在带来一定程度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成为目前河北省去产能优先考虑因素,当地正实施全国最严的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此为“天花板”倒逼产能交易。

图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的紫山原是一座废弃矿山,如今周边环境质量得到提升。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河钢集团是河北省规模较大的一家国有钢铁企业,压减产能成为这家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提高供给质量、适应高端需求的内生动力,让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和产业升级。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说:“去的是产能,提高的却是竞争力。”

污染防治倒逼经济转型升级,进而促进环境持续改善,环保和经济形成良好促进关系。今年上半年,河北服务业对增长贡献率达61.8%,装备制造继续超过钢铁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经济结构发生可喜得转折。

图为河北前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已停炉停产、封存设备的厂区。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学者杨竺松说,环境治理不是折腾而是调整,这种调整旨在控制和消除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所积累的那些对环境和人民健康不友好的因素。

“环境治理规模再大,其影响也是局部的、暂时的,中国经济总盘子中因环境治理而减速的部分也是有限的。”杨竺松说。

过去五年多,在强力推进环境治理的同时,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也在不断延续。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

2013年到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1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目标已超额完成。

受访专家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在未来继续倒逼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这对世界经济复苏也将产生更加重大的积极影响。

图为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一家电力企业,从各村收集来的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后,在这里焚烧发电。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联合国近日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其中,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一。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大引擎。

“长期来看,环境治理显然是利远大于弊。因为青山绿水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李俊峰说。

未来,中国对污染防治的态度会更加坚决,措施会更加严厉。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李俊峰说,中国生态环境将持续得到改善,在本世纪中叶有望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体系非常高效,在大气治理上也可以开发相应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供世界上其他国家效仿,环境规划署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寄予高度期待。

(原标题:中国治污攻坚战无损世界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