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夏县产业扶贫扶出“四个有”

  一村一产业 一人一手艺
  本报讯(记者李宁波)和因病致贫的夏县尉郭乡文山虎夫妇一样,有142户贫困户分别把5万元贷款投入到晋星牧业后,年底就能分红7500元,文山虎说,脱贫有盼头了。夏县在产业扶贫上做足了功课,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实现每户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如今,全县有条件且需要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共3818户,全部都有增收项目,新发展特色产业16293亩;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共6628人,都掌握了一项以上专业技能。
  今年以来,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副书记王瑞宝作为包联责任人,多次与县乡党委政府共同确定产业脱贫项目和移民搬迁时间表,多次深入贫困村,与贫困户一起制定脱贫办法。全县通过“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精准到人,不让一户掉队。他们采取政府扶持撬动、银行贷款促动、企业发展拉动、能人或合作社参与带动、集体投资折股驱动、贫困户入股联动“六动措施”,并将政府投入的涉农资金、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建立能人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贫困户、贫困村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走出一条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分红保障、良性发展的集体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县政府已为99个贫困村注入了940万元集体经济撬动资金,这些集体资金折股量化到产业项目上,化解了融资难题,推进了产业发展,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100%“破零”,使贫困户享受分红收益。德盛养殖“三黄肉鸡”项目是产业扶贫短平快试点项目,县政府注入1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每年为全县兜底人口分红22.5万元;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宣传,吸纳了54个贫困村530万元集体经济撬动资金入股,按每年15%的分红比例,年终可为贫困村分红79.5万元,还吸收了142户贫困户710万元扶贫贷款入股,户均年增收7500元。
  夏县还有针对性地建设了十大产业板块,有禹王乡、水头镇的桃杏产业,南大里乡、埝掌镇的蔬菜花椒产业,庙前镇的桃杏蔬菜产业,裴介镇的葡萄枣产业,泗交镇、祁家河乡食用菌产业,以及中药材、核桃产业、畜牧养殖产业等,并出台了一系列扶贫产业资金奖补政策。全县99个贫困村围绕十大产业板块,确定并发展了带动脱贫的特色产业。产业项目实施两年来,贫困户共发展中药材、干果、蔬菜等特色产业面积16293亩,食用菌104.4万袋,生猪2523头。此外,全县通过专家培训、技术员指导、示范户引导等措施,指导贫困户1.2万人次,有效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

(原标题:夏县产业扶贫扶出“四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