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位中国科学家入选2017年《自然》十大科学人物

“在中国,人们称他 量子之父 。”

这是英国《自然》杂志于12月18日发布的

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中

对入选的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的第一句介绍。

伦敦时间18日,中国科学家潘建伟与其他9人因为在各自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入选2017年《自然》杂志十大科学人物。

在中国科大量子存储实验室内,潘建伟院士在了解科研情况(4月20日摄)。新华社发(张大岗 摄)

《自然》杂志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

在这份榜单上,

“入选人士都是过去一年里在全球科学界最具影响力或者说具重要性的人物。”

《自然》新闻特写代理主编布伦丹·马赫说。

依托中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潘建伟团队2017年实现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技术突破,如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连通北京和维也纳的量子保密视频通话则标志着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成功实现。

在西藏阿里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2016年1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感谢新时代,感谢伟大的祖国,吾辈当继续努力前行,不负众望!”

潘建伟说。

中国科技大学里,潘建伟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合影(6月16日摄)。新华社发(张大岗 摄)

2017年潘建伟及其团队科研成果回顾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式交付使用

1月18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圆满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后,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

兴隆量子通信地面站望远镜发射出红色信标光(2016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研究人员在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操纵设备,准备与“墨子号”联系(2016年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9日摄,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

5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在上海宣布,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构建的光量子计算机,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

潘建伟(右二)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潘建伟介绍“超导量子计算机路线图”(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一名科研人员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上海实验室内调整操作台上的激光干扰器(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我国空间量子物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该成果

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

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西藏阿里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2016年1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美国《科学》杂志封面


《自然》发表两项成果 “墨子号”提前实现既定科学目标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用1年时间提前实现了既定2年完成的科学目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上述重要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在西藏阿里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2016年1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2016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青海德令哈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2016年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云南丽江观测站,潘建伟(前排右二)、王建宇(前排左一)、彭承志(后排右一)等科研人员在做实验(2016年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丽江量子通信地面站望远镜发射红色信标光,“等待”“墨子号”过境(2016年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我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 成功实现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在“京沪干线”北京控制中心,“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在“京沪干线”开通仪式上介绍相关情况(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的分会场(9月29日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工作(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文字来源:新华社

编辑:王南

(原标题:这位中国科学家入选2017年《自然》十大科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