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jiǎn),张謇祖籍江苏海门人,1894年考取状元,那时他已经41岁了。在他成为状元的7月份,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有有志之士都在思考着怎么才能救国,在思考西方国家的实业兴国。于是,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张謇刺激也非常大,由于张謇久居南通,知道南通一带棉花种得多,产量高,棉布的销路也好,他就决定先在南通办棉纺厂,就地取材,就地销售。可是,他手头上只有二千两银子,其余的都得到处求人,靠股东集资。经过多方动员,经过多次有人同意又退出,终于找到六位真正想和他一起办厂的。

当时中国没有棉纺机,要用机器就得从外国进口,价钱很贵,哪里能买得起?张謇听说上海黄浦滩上摆着一批现成的棉纺机,这是张之洞担任两江总督时想要办厂,从外国订购了一批棉纺机。但是机器运来以后,他已经调走了。机器被江苏省署买了下来,可又派不上用场。现在机器日晒雨淋,已经生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将这些机器作价五十万两,要张謇买下。张謇说:“我们连买地皮、造厂房的钱都无法筹措,哪有这么多买机器的钱?”后来经过多次商量,才决定机器作价五十万两作为官股,再由商人集资五十万两作为商股,筹办官商合办工厂。

可是张謇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才筹集到十三万两。以减轻商股负担。但以后因商股一直集不起来,而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他对分,各作价25万两,让张謇另外再筹25万两。这机器不算股份,只作价25万两银子,按年收取利息,因而变成民营的性质。

1898年,张謇经两多年的奔波,先将凑集到手的银子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1899年5月,大生纺织厂终于正式开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謇在经营时非常努力,再加上行情好,经营管理比较得法,大生纱厂发展很快,在国内成为“欧战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从 1899年到1921年的23年中,大生纱厂由一个发展到四个,先后共获利白银1600万两。为了解决纱厂的原料和产品运输销售问题以及机器设备的维修等问题,张謇还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先后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大隆油皂厂、泽生水利公司、大中通运公司、大达轮步公司、外汇三轮公司、船闸公司、资生铁厂。大昌纸厂、通隧火柴厂、大达公碾米厂等30多个企业。另外,还设立了淮河银行,兴办了一些旅馆、浴室、饭店之类的服务性企业单位。这样,就形成了 一个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包括工业、农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企业体系。尽管大生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趋衰落并最终为四大 家族所吞并,但它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却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謇在创办实业的同时意识到:要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不在于兵,也不在于商,而在于工农业和教育的发展,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实业的同时,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 ,也非常注重“投资于教育”。大生集团前期的发展一方面为张謇兴办教育积累了资金,另一方面也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1902年,当大生企业开始盈利的时候,张謇就开始着手兴办新式教育,在通州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在此后的20年中,他又陆续办起370所 小学、6所中学和10所大学,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教育系统。与此同时,他还直接配合实业的需要开办了农业学校、纺织学校、商业学校、刺绣学校、女工传习所等 技工、职业学校,配合地方自治的需要开办了通俗教育社、商业讲演社、测量讲习所。法政讲习所等群众通俗教育,另外还办了一个盲哑学校。总之,凡是当时西方国家所具有的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通俗教育、特殊教育等等,几乎都被张謇移植过来了,基本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创办这些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张謇不顾其在实业方面的困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饱满的爱国热情。而张謇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爱国精神无疑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