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写:传承创新苏绣文化的年轻“姑苏绣郎”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栾翔)“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唐代诗人罗隐曾对刺绣匠人的技艺作如此描述。而今,一位“85后”年轻人、人称“姑苏绣郎”的张雪,将传统绣技融入现代审美,探索着苏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小标题)传承

源起2000多年前的苏州刺绣,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绣以“精细雅洁”见长,尤以苏州镇湖刺绣最负盛名。

生在镇湖刺绣世家的张雪,从小耳濡目染的是母亲在绷架前飞针走线的身影,沉浸在或繁花似锦或清逸隽永的苏绣作品的世界里。

传统上刺绣属于“女红”,身为男儿的张雪一开始并没有继承家业。他大学主修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后从事的是期货投资,生活原本跟传统手工艺并不相干。

一次回到家乡,张雪却发现鼎盛时号称有“八千绣娘”的镇湖,到了自己这一辈却从事者寥寥。“我们这一代人,35岁以下从事苏绣的,不到50人。”张雪对新华社记者说。

痛惜传统工艺后继乏人,张雪毅然以七尺男儿之姿拿起银针,成为一位“绣郎”。教张雪苏绣技艺的正是他的母亲——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金娣。

母亲没有劝阻,内心还为儿子想要继承苏绣工艺而暗暗欣喜,更从技艺上一丝不苟地严加教诲,倾囊相授。

绣郎的手。
绣郎劈线。

张雪一边刻苦学艺,一边不断思忖:精美苏绣的创作者、手工艺匠人们工作辛苦,收入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工艺品级的苏绣制作技艺精湛、耗时漫长、造价不凡,注定属于阳春白雪,而机器织造的低端绣品充斥市场,对传统工艺造成冲击……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不断变化,一直与古典美术息脉相连的苏绣艺术该如何与时俱进?

将近七年的探索中,张雪找到了一份别具一格的答案。

(小标题)创新

“苏绣传统针法有9大类别、40多种。”张雪说,“但是大家平日看到的苏绣作品,用到的不到10种。”

在整理全部苏绣针法技艺之后,张雪一直在想,除了常用的几种,这些前人发明并传承下来的针法,莫非就要从此束之高阁吗?怎样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呢?某一次,张雪在观看关于星空的纪录片时,一个灵感来了。

“看到星球的轨道,好像看到一圈圈银线,立刻觉得,轨道可以用银线以 盘金绣 的针法去表现。”张雪说,“看到太阳向周围发散光芒,就像苏绣里面的集套针法……就这样,一个个星球就对应不同针法,逐一表现出来了。”

就这样,一幅展现苏绣丰富针法又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创新作品《星空》诞生在张雪的绣针之下,并一举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金奖。

有别于传统苏绣作品图样的满满当当,张雪以极简、恬淡的构图,勾勒出的一组写意小品《四季》,因为灵动、清新的创意,又为他捧回金奖荣誉。

不满足于在二维平面的创造,张雪还把苏绣引入到了三维造型世界,创造了立体作品《山》。今年,他还与捷克知名艺术家彼特·皮萨日克合作,用中国古典苏绣工艺表达现代主题,创造了古今中外艺术碰撞的成果——作品《源》。

《源》。

在张雪的创新努力下,苏绣出现在手表表盘、耳机乃至珠宝首饰中,作为一种传统又新颖的装饰艺术元素,重新回归当代人的摩登生活。“创新不是为了摒弃传统,而是为了让传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张雪说。

未来,这位苏绣传承人希望能够打造一个走向世界的苏绣品牌,一方面创造更多好的作品,另一方面继续推广苏绣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

正如同锦绣织就来自一针一针的苦功与耐心,要将苏绣的传承与创新推广开来,张雪说,“会一步步慢慢走。”(视频:《姑苏绣郎》由更苏州提供并授权发布;图片:由张雪提供并授权发布)

(原标题:特写:传承创新苏绣文化的年轻“姑苏绣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