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指出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约束下通过选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学理论通过以兼具多用途性和排他性特征的资源为起点,通过边际贡献递减以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等原则研究了人类自利行为的技术性问题。文化通过影响利益的界定以及可选择空间等渠道给经济人的自利行为的表现带来多样性。本文将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为蓝本,分析乡土文化对国人自利行为的影响。

熟人社会缘何产生: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土地的不可移动性

六七千年前“刀耕火种”的时代,先人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使用石斧、石刀、石铲、石锄开垦荒地开创了对我国文化影响至深的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时代,种地是人们主要的营生,时间的沉淀让这种观念嵌入到国人的情感和文化基因。无论在宽阔的草原、寒冷的西伯利亚,亦或大洋彼岸,国人都会尝试撒些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较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以及工业民族择地而居,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导致世代定居是以农为生之人的常态。户均土地面积小所形成空间的比邻效应、建设水利设施的合作需求、集体安全防卫需要以及兄弟平等继承土地所形成的集聚效应,我国乡土社会的单位是由家庭组成的村落。农业可以满足主要的生存需求,人际间形成了相对孤立的关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村落化的定居模式加之区域间的弱联系导致人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人们可以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物。每个人在熟人的眼中成长,生活环境也从小习惯,熟人社会应运而生。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与“固定+熟悉”一致的行为逻辑。

乡土社会下人们的行为逻辑

● 固定、稳定且跨区交流少的生存环境导致经验和传统是人们更经济的生存依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演化准则,学习并适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与通过生理反应适应环境的动物不同,人类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抽象能力学习自己和他人适应环境的经验。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知识的集合,它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探索性学习和记忆式模仿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两种策略。与记忆式模仿相比,探索性学习需承担更多的学习成本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心理效应。农业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都与自然环境进行循环互动,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错,人们会形成不同状况下农业生产问题解决方案的经验;常态化的定居生活也为人类摸索出各种常见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了可能;村落内强沟通和村落间弱沟通的局面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速率相对缓慢。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重复地与固定的环境和人群接触会产生熟悉的感觉。祖先们熟悉了特定地区的生存技巧,子孙们自然会选择记忆式模仿这一经济实惠的生存方式,就好像不同演员在同一戏台演绎演绎祖先们一直演唱的戏剧,后续的演员只需熟记先辈们写好的戏文即可。伴随着时光的浸润,人们养成了识记、实践结论而不愿意思考普遍原则的思维习惯。一位久居某地的老农经过反复观察和体验能读懂蚂蚁搬家等可接触范围之内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却不关注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核心机制

环境的强稳定性意味着先辈的经验依然具有适用性,愈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有效的经验,人们认可程度就越高。在相关性而非因果性的思维习惯下,人们很难发现“依照传统就有福,不依就会出问题”背后的真相。于是人们对传统产生敬畏之心,最终这套行为就成为仪式。

礼是符合传统的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强调行事遵照仪式。礼并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主动服膺。所以礼治注重修身克己。自动地守规矩是礼治的完美状态,教化是维持礼治的理想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成员新陈代谢是礼治能否得以延续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关于礼教治的延续?后代会因学礼之痛苦而本能地抵制,但从群体生活的角度需要教育后代,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在被教化过程中“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地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无论是基于契约的同意权力还是基于强迫的横暴权力都难以解决这一困境,此时出现了长老统治。长老统治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凡是文化性的都包含这种权力。在稳定的社会中,文化象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找。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人,他必定先发生过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师。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儒家所注重的“孝”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但传统的代表也会死亡,而且自己在时间过程中也会进入长老地位。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亲子之间不致发生冲突,传统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时间会让反对变为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激速的春秋战国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外,其他时代都在注释的方式中实现适应社会变动。

  • 血缘和地缘维护社会结构稳定

社会稳定指它结构的静止,但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受限于生命的有限性无法不能静止。血缘社会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既有农人之子恒为农式的职业继替,亦有贵人之子依旧贵式身分继替,还有富人之子依旧富式的财富的血缘继替。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生决定了他的地。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 以己为中心向外延展的差序化的人际关系格局

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己”为中心向外延伸,就像石子投入池塘后水纹向外扩展,愈推愈远。每一家以自己为中心划一个圈,这不是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个范围。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亲属关系是划分范围的依据,亲属关系可以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范围的大小随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这种人际关系网络以自我为中心,以亲属关系为拓展路径,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为了利己,处于核心的人是可以牺牲外围的人,为了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国。私人道德是维系差序人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沿亲子和同胞拓展的关系网络以孝悌为准则,沿着朋友拓展的关系网络以忠信为准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家族不仅是生育社群,更是事业社群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正常而言生育功能具有短期性,孩子长大后会脱离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中国家庭没有严格界限,家庭的范围可以依需要沿父系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家族不仅具有生育功能,还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长期性功能。家需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本文在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基础之上整理、拓展而来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 极简经济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