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艺曾失传,围棋圣品“永子”重新发光

11月25日,工人在云南保山永子棋厂焦炭火炉旁制作永子。新华社记者 井辉辉;摄

新华社昆明12月26日电(记者姚兵)在云南保山永子围棋工厂,工人们坐在内部温度高达1000多摄氏度的焦炭火炉旁,一手持长条形铁板,一手使用耐热材料制成的特殊滴棒沾取熔化成液体的永子原料,以“点丹”技术在平整的铁板上滴制永子。他们技艺娴熟,棋子大小外观几乎一模一样。

尽管视觉上相差无几,但即使由五六年经验的师傅来生产,成品率也只有60%左右。

“棋子尺寸的误差需控制在0.5毫米以内。”保山永子第十二代传人李国伟说,制棋工匠不借助任何模具,全凭手感把控棋子的大小、厚薄、形状。制作永子时,工人不仅要忍耐高温,还要忍受熔化的永子原料散发出的刺眼光芒,“最初几年必须配戴墨镜,积累经验后基本无需目视”。

顾名思义,永子即永昌(今云南保山)所产的围棋子。永子始于明代,曾是进献皇室的上乘贡品。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曾写道:“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

近年来,永子多次成为世界级围棋比赛的指定用棋,并受到围棋界人士的称赞喜爱,历来被奉为“围棋圣品”。

李国伟说,永子围棋以保山本地南红玛瑙以及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天然原料研磨成粉,根据保密配方配料,经焦炭窑熔炼后手工滴制而成。由于原料珍贵、工艺独特、品质优良,永子产量极为有限,一副永子目前售价最高近两万元。

11月25日,李国伟在云南保山永子棋厂介绍历代传承人。新华社记者 井辉辉 摄

今年40岁出头的李国伟是云南保山人。他身着立领盘扣中式上衣,谈吐间透露出沉稳与儒雅之气。他的祖先李德章正是永子的发明者。

他说,李德章生于明朝永昌,自幼喜好下围棋,曾在朝廷掌管珠宝库。任职期间,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毁了珠宝库,李德章在扑火过程中,发现熔化的珠宝玉器在冷却凝固后焕发出晶莹透亮的色彩。

因为这次大火,李德章被贬回永昌。“回到永昌后,李德章在下围棋时发现棋子都是用石头或泥土制作的,非常粗糙。”李国伟说,李德章于是产生了用当地盛产的宝玉石烧制围棋子的想法。

经过反复试验,李德章在明代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终于将永子烧制成功,至今已有505年历史。因为手感、色泽、品质上乘,永子在明清两朝有长达三百余年的上贡历史。

然而,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至1861年),由于战乱,永子的生产被迫停止,永子秘方也因此失传。直到1988年,云南省保山市开始组织李氏后人复原永子工艺。

“当时政府支持力度很大,但父辈们恢复生产出来的永子品质与祖传的仍有差距。”李国伟说,他自幼耳濡目染,2003年开始学习永子制作整个工艺流程,并在父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提升。

其间,李国伟遇到许多困难,最核心的技术难点在于配料。“永子品质非常特殊,在棋盘上看着黑白分明,但对光照视下,黑子宛如碧绿的翡翠,白子呈象牙白色。”李国伟说,这种效果并非靠染色剂达成,而是需要非常精准的原料配比,通过多种矿物质组合,在高温下才能形成。“我们在配方试验上有5万多个失败的样品。”

此外,高温作业的材料和技术也是一大掣肘。“市场上找不到制作永子所需的生产设备。像建造窑炉、制作滴制工具,都只能根据需求自己摸索。”李国伟说,由于在恢复生产过程中没有产出效益,他不仅花光了家里积蓄,还四处举债,甚至到了赊购原材料的地步。

经过两代人不断探索、试验,失传已久的永子围棋制作技艺在2009年3月成功复原。如今,永子的制作技艺被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月25日,李国伟(中)在云南保山永子棋校指导学生下围棋。新华社记者 井辉辉 摄

;;;;;;;;目前,永子棋厂是生产研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基地,位于保山市东部的永子棋院是展示和介绍永子文化、举办国内外重大围棋比赛的场馆,而已有200余名学员的永子围棋学校则成为了保山市青少年了解围棋,学习围棋的场所。

“我希望永子能够成为把优秀国粹和传统围棋文化发扬光大的载体。”李国伟说。(完)

(原标题:工艺曾失传,围棋圣品“永子”重新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