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

当你不在孩子身边时,你知道宝贝们都在想什么吗?他们的心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没有父母陪伴的孤独时光中,孩子会慢慢情绪低落,乃至出现[分离焦虑]情绪,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帮孩子克服成长中心理难以逾越的第一关[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又叫做“心理断乳期”,会让宝宝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抵抗力下降、情绪躁动不安等等。如果不能及早缓解这种焦虑的情绪,会对宝宝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严重的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心理学大师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离焦虑体现在生理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

(1)没有熟悉的成年人陪伴,往往拒绝上床睡觉。

(2)晚上做噩梦的次数明显增加。

(3)出现反复的头痛、呕吐、恶心、胃痛等症状,在亲人离开时特别严重。

(4)抵抗力下降,常常表现为发烧、感冒、肚子痛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离焦虑体现在情绪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

(1)孤独与迟钝:这种类型的小宝宝常常表现出不合群,对集体活动和游戏统统不感兴趣,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陌生人表现出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的特点。

(2)恐惧和胆怯:与勇敢的孩子相反,胆小的小朋友会有怕黑暗、怕空旷、怕见陌生人、不敢独处一室的情况。长时间处于恐惧心理容易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孩子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有不如意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食来表示反抗,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4)暴怒: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1~2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总结了一些可以缓解孩子[分离焦虑]情绪的小方法:

1 -白天给孩子看照片协调彼此的时间,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但是,孩子还会因为想念不在家的爸爸或妈妈而哭闹。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挂起来,每当孩子一哭着要爸爸或妈妈,就把他带到挂照片的房间让他偷看一眼。孩子看到照片的时候会高兴得又笑又叫。这样也让父母感觉好多了,即使父母不在家还是能和孩子在一起。

2 -适时培养自理能力在不同阶段,应注意培养宝宝的不同能力:1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在妈妈的帮助下训练如何用勺子吃饭;2岁左右的宝宝可以用勺子或筷子独立吃饭;2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开始进行脱、穿裤子的训练,以便能够在排尿排便时自己找便盆;2.5~3岁的宝宝可以独立完成排尿便,如孩子可自己完成脱裤子并用手纸擦屁股、提裤子的动作。

3 -多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宝宝从1岁开始家长就可以有计划地带他们到有同龄小朋友的地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到了2岁左右的时候,和同龄小朋友玩耍的次数可以适当地增加,并且主动地鼓励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4 -一天一个惊喜让孩子待在幼儿园是场持久战,孩子总是紧紧抓着父母不愿离开。可以每天孩子的口袋里给他留下一些惊喜(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像巧克力和小图片。这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即使不在一起,还可以保持联系。这么做真的非常有效。

5 -让交流成为一种游戏孩子和家人或者保姆待在家里的时候,父母可以事先安排好时间从办公室给家里打电话:在孩子吃过午饭和睡过午觉的时候分别给孩子打电话。然后和孩子在电话里做简单的游戏:比如,孩子吃得什么午饭或者午睡时梦到了什么。事实上,孩子真的盼着父母给他打电话,而且,挂断电话的时候小家伙还一直在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