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到中年,迎着子弹养家丨末梢

新华社拉姆安拉12月29日(记者赵悦 杨媛媛)没听过“三十而立”。31岁的纳伊勒·布韦特勒只知道,要养3个孩子,那点收入捉襟见肘。

2017年最后一个月,这个巴勒斯坦新闻摄像师收获了两样东西:一张翻了倍的工资条,一颗橡皮子弹。

1.

他从我手里接过工资条,神情复杂。几秒间,相对无言。

“好吧。”叹了一口气,纳伊勒赶紧把工资条塞进胸前口袋,嘀咕着要先去银行把工资取了,好去医院把医药费补上。

“我还能干活,要拍摄视频随时找我!”他紧跟着补了一句。

我们是这片土地上鲜见的中国记者,他为我们工作,但我们更愿称他兄弟。

“腿好些了吗?”其实我更关心这个。

“伤口感染,每天都要去医院换药,但愿能快点好。”他掀开腿上纱布,又强调一遍,“不过真的不影响工作!”

“一定会叫上你,放心!”我着意提高音量,底气十足。

一周前,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北部,纳伊勒的同胞正与以色列军人发生冲突,他照例抱着摄像机冲在一线。

以军一颗橡皮子弹正中他的左小腿,所幸没打到骨头,皮肉受点苦。

这当然不是纳伊勒第一次受伤。双腿上伤疤密密麻麻,几乎都是巴以冲突现场留下的工伤。催泪瓦斯弹片、石块,他都中过招。

2.

纳伊勒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是巴勒斯坦当地一个特殊工种。

2000年,巴勒斯坦人展开了反抗以色列的“第二次起义”。此后10多年间,巴以冲突持续成为全球热点。又赶上新闻电视业态在全球风起云涌,专门为本地或国际媒体提供新闻视频业务的公司在当地应运而生。

这些公司向有需要的媒体租借摄像机、拍摄人员、电视直播车,拍摄巴以冲突画面或其他视频,一般按件付费。

直到2010年前后,这样的公司和从业人员仍收入不菲。纳伊勒曾是视频公司旗下摄像师,我们是和视频公司合作时与他结识。

时过境迁。“伊斯兰国”、叙利亚危机、海湾地区外交风波......中东新热点此起彼伏,抢走全球眼球。最近五六年,巴以问题逐渐淡出国际新闻“风暴眼”。

生意不好做了,纳伊勒所在视频公司倒闭,老板直接跑路。而他的那些年轻同事,有人死于冲突现场,有人跑到其他阿拉伯国家打工。

在我们诚恳挽留下,纳伊勒作为自由摄像师为我们提供视频,按件计费。

尽管收入微薄,但一家人不必背井离乡。

3.

巴以“冷”了,冲突少了,纳伊勒腿上新添的伤疤少了,可收入也跟着拍摄机会一起寡淡了。

一家人借住在亲戚家里。都为稻粱谋,妻子也被迫打破巴勒斯坦妇女待在家中的传统,找了一家学校打工。

可他们依然只供得起大儿子上小学。小儿、小女该上幼儿园了,只能在亲戚家院子里“闲逛”,打着赤脚。

无论是不是干新闻的,巴勒斯坦人的日子都不好过。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赤字高企,失业率惊人。

据统计,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共有人口460万,而2015年平均失业率为26.6%。其中,加沙地带失业率高达42%。

每月能有收入成为多数巴勒斯坦人的奢求。一些巴勒斯坦新闻摄影师,最少时每月只拿几十美元,几乎是七八年前十分之一。

最近半年,有分量的巴以新闻事件“奇缺”,纳伊勒收入只是以前三分之一。他渴望工作的眼神,常令人无言以对。

孰料,12月初巴以局势骤然紧张。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对巴勒斯坦人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2017年最后一个月,巴以冲突激增。巴勒斯坦人想要发泄愤怒,也只能发泄愤怒。

每天,巴勒斯坦人的抗议随着石块、燃烧瓶抛向空中,却换回更多以色列的子弹、催泪弹,伤亡数字与日俱增。

国际热点转回头,工资涨了,子弹也来了。所幸这次负伤只在腿上。

对于未来种种,纳伊勒说,不敢想。(编辑孙浩。相关图文视频融合报道请关注“新华国际头条”公众号)

(原标题:人到中年,迎着子弹养家丨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