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体育比赛看的很多,花样也多。大到足篮排,小到羽网乒,奇门的包括橄榄球、斯诺克,赛车。回想起来唯独NBA比赛中的裁判最容易“杀人于无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BA裁判员都是商业性的职业裁判,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才能上岗执法,裁判员必须做到:“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按公正的原则,去准确判罚”。现在NBA裁判员出现这样的“黑哨”,原因何在呢?那是因为裁判员面临两大难关:

一是如何调整自己的临场心理状态,在比赛中,要求裁判员是比赛的“法官”,是什么吹什么,不是我吹了算,在一瞬间时间内,要果断作出判决,正确与否,没有时间去考虑,当受到观众或者球队提出意见时,裁判才发现自己这个判决可能是错误的,于是产生了一种需要改正的愿望,在以后比赛中吹哨就十分小心,如前两天骑士客场与勇士的圣诞大战,在比赛最后两分钟两队打平,可以说这是关键时刻,裁判务必吹哨要十分小心,狄安娜詹姆斯在突破上篮的几个回合里,前后有格林杜兰特的犯规裁判熟视无睹,竟然没有吹,最后毫无悬念,幸运偏向了勇士。尤其对于一个球队的核心得分手,裁判是十分尊重的,在最后一次犯规上,是极为“准确”的,如勇士与骑士第四节末,詹姆斯抢到篮板球强起上篮,身后格林看似盖帽的一巴掌把球切掉,慢镜头回放有打手犯规。但裁判考虑到这是主场作战,于是没有吹。后面的杜兰特犯规仍然没吹,主场不轻易出哨,这就是裁判的心理调整结果。在NBA比赛中是屡出不尽,不足为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如何评价裁判员的好与坏,正如杨老师文章中所说的:“裁判界有句话,是让人忘记了场上有裁判,行云如水,这的确是最高境界。”“要好控制比赛节奏,尽可能保持比赛的连貫和精彩”。如何控制这个好节奏呢?这就关系到我们常说的裁判员“尺度”问题,在NBA的规则中,在处理犯规的原则是“个人防守立体空间”和“从后防守从严“的原则处理,因此在处理这个犯规出现可吹可不吹或判罚谁的摸凌两可的犯规,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个犯规,就是“尺度”问题,如今天刚刚结束的火箭与凯尔特人的比赛非常精彩堪称史诗级,凯尔特人在主场实现了26分大逆转送给火箭四连胜,这场比赛除了精彩之外还极具戏剧性,在比赛最后阶段凯尔特人的将比分追到只相差1分,而这时候作为球队领袖的哈登连续被吹罚两个进攻犯规,这两次犯规也直接将比赛送给了凯尔特人,场边观赛的保罗看到这种判罚都不禁笑出来了。而在比赛最后阶段的两次判罚即决定了比赛走向也成为了赛后人们热议的话题,哈登在最后4秒钟面对斯玛特防守的时候连续两次被吹犯规凯尔特人抓住机会将比赛收入囊中。作为当家球星最后阶段接底线球时被连续吹进攻犯规这让哈登非常无奈,裁判在最后十秒连续给了哈登两个进攻犯规,是两个!还是连着给的,只能说这个裁判的心真大啊!

同样的性质犯规,一个吹,一个不吹,这就是尺度不一,好的裁判在掌握尺度上始终如一,没有什么“松”和“紧”分别,于是出现主场哨和客场哨毛病,至于文章中说到的裁判采用双重吹罚标准,我看就是这个“尺度”作怪,掌握好尺度,就是达到“准确”的目的,就是一个好裁判,何况篮球裁判员还分等级呢?我们希望裁判员是一场比赛的组织者、执法者,不是比赛的“导演”,这才是NBA裁判员的最终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NBA有否潜规则之事,我们普通球迷能了解吗?只有你们篮球的行家才有机会得知,我希望NBA联赛是一个干净、激烈、紧张的联赛,让我们广大球迷去享受篮球文化的乐趣,欣赏NBA的篮球风采。

而NBA裁判这么有杀伤力首先因为NBA比赛规则中的灰色地带太多: 1、进攻撞人/防守阻挡。在带球进攻中,撞与阻挡的差别恐怕连半秒的都不到。这里面一个精妙之处就是关于防守者是否仍然处在移动之中的判断,耸肩和踮脚跟都可以成为罪证。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最终的碰撞是否构成犯规,比赛中既可以出现迎风倒的带球撞人,也可能出现两人均仰面朝天但没有一声哨响。 2、内线进攻的身体接触。NBA理想中的这个无身体接触的情况在篮下永远不可能发生,同样虚无缥缈的就是裁判意念中所谓的头顶圆柱体的概念。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绝对垂直的封盖,也不可能出现完全限于自己头顶的篮下进攻。怎么吹罚完全随裁判心情。也才会出现解说中所谓看你伸出去的手掌有没有下压意识这样荒诞的解释。 3、投篮打手和抢断打手。如果说上面两条只能适用于内线肉棒子们的话,那这一条就是针对锋卫明星们的护身符。投篮之前,之中,之后到底有没有身体接触,手指接触,汗毛接触。这个时间不到半秒钟,空间可以精确到一厘米的判罚即使如Matrix般360度的全景摄像回放也未必能够作答。同样无理的就是抢断打手了。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两手拿一个排球,再试图找出放上第三只手又不相互接触的可能。恐怕不会比一个连续概率函数中某一绝对点的概率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可能感觉篮球虽然判罚由心,但是因为一场比赛判罚太多,所以不如足球黑哨更狠。这其实完全是一个错觉或者看球不深的表现。首先一个前提就是NBA球队无弱旅,或者更近一步的说强队比赛胜负只在毫厘之间。当然裁判想要不声不响的帮CBA赢NBA是不可能的,但是决定两个 NBA同级别强队之间的胜负绝对可以杀人于无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NBA比赛虽然判罚众多,但是具体到一名球员身上,每节只有1.5次机会。所以黑你不需要多。角色球员吹十次也不如关键球员身上的一次判罚重要。比赛终场前的关键哨更是如此。 最后,也是更为可怕的是,尽管其他比赛项目中也有黑哨。但是因为大多数规则的客观性,通过回放可以决定是否改判,进而判定一名裁判是否失职。但是NBA完全不同,上面说的那三种情况,很多时候即使回放一万遍,都很难说只能出现一种判罚。NBA太多主观规则,也决定了无法引入像橄榄球那样的录像挑战机制和足球那样的对失职裁判的处罚机制。而正因为吹罚很多,裁判也可以很容易的以误判是个别现象来逃脱指责。

简单的说,如果不是裁判赌球在场外被抓住的话,你定然无法证明他场上的执法就一定是黑哨。 激烈的比赛,复杂的规则,偏激的球迷,狡猾的球员,喧嚣的球馆,要在这种环境下控制比赛,难度可想而知。NBA裁判做到了,他们成为了NBA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原因何在?归根结底,NBA裁判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BA裁判至今还恪守着这样一条规定:决不和球队同乘一架飞机,决不和球员同住一家宾馆,他们的衣食住行全部由NBA承担,做飞机的头等舱,住最高级的酒店,NBA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裁判制”,这是从1988-89赛季才开始实行的,主要是NBA的比赛节奏太快,两名裁判忙不过来。

NBA有一个专门负责裁判工作的部门--竞赛部裁判小组,他们的任务就是亲临赛场,监督裁判的执法,并对裁判进行评分,然后根据他们的得分进行排位,排位靠后的裁判饭碗就难保了。裁判小组还对裁判的体能和对规则的熟悉程度有很高的要求,并进行测试和考试,没有达到要求的要被罚款直至“下岗”。

NBA裁判一般来自NCAA。首先把NCAA中的好裁判好好锤炼,再把其中的佼佼者抽到NBA中来。一个好球员并不一定会是一个好裁判。至今为止只有一名NBA退役球员在裁判队伍中站稳脚跟。你猜是谁呢?

所以比赛结束后没必要去怪裁判的哨子有问题,就算有问题也就是后来的裁判报告,那又能怎么样?比赛都结束了,又改变不了结果!有些事情自己心里知道就好,看着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