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造人公会在新年发来贺电,祝全体人类繁荣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弗兰肯斯坦》

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用尸体器官和组织,制造出拥有生命的丑陋怪人。怪人向人类学习知识和情感,渴望融入人类社会却始终不被接受。他恳求科学家为他制造伴侣,并承诺事成之后远离人类社会。弗兰肯斯坦应允,但在最后关头因担心怪物种族会危害人类而亲手毁掉了女怪人。愤怒的怪人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等亲人好友。双方相互复仇、报复,最终弗兰肯斯坦在受尽折磨后病逝,而怪人也自焚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0.

玛丽·雪莱创作并出版此书时,他的丈夫英国大诗人雪莱尚未溺亡(写“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那位),这本书一度使她声名超过丈夫。

作品源于1816年的一次文字游戏,雪莱夫妇与拜伦等人相约各写一篇恐怖故事,只有玛丽·雪莱的最终成型并享誉至今。

这部不朽杰作被认定为“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比“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气球上的星期五》早出版45年,玛丽·雪莱因此也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以此,1月1日也可算是现实意义上“人造人诞生”的公开纪念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从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到手冢治虫的“铁臂男孩”,再到现如今的“克隆人”、“人工智能”,人类对人造人的追求与恐惧一直没有衰减。

认同者对这种想当然的工具不吝赞美,并从中寻求人类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反对者则站在生物种群的高墙上呐喊,他们看到了弗兰肯斯坦当年的恐惧和悲剧。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人类对“另一个自己”都怀着“迷之爱恋”,并且越来越接近这个“可怕的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不得伤害人类,或者袖手旁观”

“必须服从命令,除非与上相悖”

“坚持以上两条,之后努力生存”

阿西莫夫“机器人学三定律”之不易,在于首创制造“具备高等智能”机器人时,便预先植入“完全利于人类”的自保设定;更在于连人类自己都无法“精准无误地解读”,遑论被人类“不顾后果”制造出来的机器人。

人类仿佛要借自己之手制造“完美的造物”,不这样无以显示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的神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就像同等智能的人类不甘屈于他人,所有“人造人的故事”都带有反叛和独立的阴影,“罗伯特尼亚”、“机械公敌”、“终结者”……

人类太明白自己的“龌龊心理”,并理所当然地以此审视自己的造物。“人类和机器人可以和平共处吗”这样的问题,几乎就等同于“人类和人类可以和平共处吗”,人类从人造人身上看到的就是自己。

也许将来在机器人的史书上会这样写道:“人是矛盾的,所以有了机器人。人的矛盾是无解的,但正因此成就了人类。”

人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活?也许最简单直白的解释莫过于“还没有死”。只要还没死都算“活着”,这个“活着”正是意义所在。活着嘛,爱咋咋地,管他那么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有几点必须要说:

1.机器人一定要好看,看看弗兰肯斯坦就知道为什么

2.水性不是特别好就不要做诗人,雪莱、李白如是说

3.玛丽·雪莱一家都超级厉害,不信你问她爸妈和老公

无责任编辑/吾布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