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面屏已经成为国内手机厂商争夺的焦点,无论是5000+的华为Mate10 Pro,还是提出全面屏概念的小米MIX2,甚至是价格只有799的红米5,全面屏都是无法绕开的关键词和产品点。

虽然18:9的全面屏热度还在,但随着2017年的结束,全面屏之战也随之结束。

那么,2018年,手机圈还有哪些黑科技主角呢?不妨来说一说。

(文/黄井洋)

No1:折叠屏。

可靠指数:★★★★

近几年,手机创新一直围绕屏幕转,从小到大屏、从直的到弯的。随着全面屏在2017年的火力全开,2018年18:9的屏幕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过,它的另外一种形态,折叠屏开始崭露头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中兴就发布了一款折叠屏手机AXON M,说是折叠屏,但实际上更像是两个屏幕的硬拼接,不算是真正的可折叠。但是,三星在可折叠屏上的研究算是小有成果。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三星已经获取了数十项专利,屏幕已经可以实现真正的可折叠状态。所以,2018年,或许真的会哪出一款可折叠的智能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2:屏下指纹。

可靠指数:★★★☆

屏下指纹本来也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但是随着全面屏技术的应用,手机正脸再也没有指纹识别模块的位置了,所以,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就变得迫在眉睫。

当前,除苹果iPhone X用人脸识别代替指纹外,所有的全面屏手机都将指纹模块放在了手机背面,不仅改变了使用习惯,还多多少少影响了手机的外观设计。比如三星Note 8、S8的背部设计,就相当难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屏下指纹技术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在显示屏下面嵌入一块指纹识别模块不那么简单。但是技术难题就是用来打破的。而且,有传言称2018年一加会发布一款屏下指纹技术的手机。但可靠指数只有一星半。

No3:AI芯片。

可靠指数:★★★★☆

人工智能,已经近乎无所不在的浸入到了诸多产业之中,智能手机首当其冲。苹果iPhone X的大脑:A11 Bionic芯片,其最神秘的部分就在于它的“神经引擎”,它用于加速人工智能相关的任务,它能以每秒6000亿次的速度处理机器学习任务。iPhone X的AI处理能力打开了智能手机的新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初,高通骁龙845也具有运行AI算法的能力,此外还专门研发了一套NPE系统,用于管理人工智能方面的各类人物。而国内厂商中,华为其最新的麒麟970处理器,也拥有自己的NPU神经处理单元,专门用于运行人工智能任务等,并在全新一代旗舰产品华为Mate 10上开始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的信号表明,2018年AI西片将会快速步入智能手机产品中,并逐渐从高端旗舰产品向中低端手机产品覆盖。

No4:5G手机。

可靠指数:★★★★

网络世界对于速度的追求从未停止,所以,当4G已经完成普及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会期待5G快一点应用。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5G在速率、容量和功耗等诸多方面,相比4G技术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这对于新时代移动网络生活体验尤其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5G技术已经开始部署,5G智能终端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2017年MWC展上,中兴就展示了首款Gigabit Phone千兆手机,下载速度可达1GB/秒。另外,最近有消息称,苹果已经着手准备5G手机,或许将在2018年推出支持5G版本的手机。

No5:人脸识别。

可靠指数:★★★☆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并不新鲜,但在iPhone X之前,受到技术限制,人脸识别体验不好,只是以配角的方式出现在三星S8系列、小米NOTE3等少数手机上。直到iPhone X上A11芯片可以胜任人工智能工作后,人脸识别技术才显得应用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需要硬件和软件算法等方面都具有足够的技术实力才能够实现。当前,高通在人脸识别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只是在转化为商用并最终落地到智能手机应用上还有一点点距离。

虽然大家比较喜欢吐槽iPhone X的人脸识别技术,但笔者认为,人脸识别很快将成为主流,毕竟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No6:石墨烯电池。

可靠指数:★★

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确实惊人,但是它有一个拖后腿的“猪队友”——电池。

在电池的问题上,很多厂商采用比较暴力的方式,即增大电池体积提高电量续航能力。但是有消息称,三星S9将采用石墨烯电池,电池容量比普通锂电池高出45%,且据称12分钟就能充满电。所以说,“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在它面前必然会秒成渣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石墨烯电池距离应用恐怕还有一大段距离,原因很简单:贵!

最后讲两句:

手机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而每一个创新技术功能的应用都会改变我们的使用体验,影响巨大。

2018年,国内手机厂商在行业内的份额肯定还会持续上升,但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