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府。成立了古巴人民共和国,他出任主席之初,对美国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毕竟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他与苏联保持距离,所以美国很快就宣布承认了古巴新政权,并与之建交。4月份的时候,卡斯特罗还访问了美国,受到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维尔的热情欢迎。美国的示好让古巴国内迅速稳定。其实美国也有自己的想法,美国是想把古巴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其“美国后花园”的定位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同年6月,古巴政府领导成员变动,主张激进政策的人掌控重要部门,开始实施对外国企业无偿国有化的政策,大量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被沒收,其中美国人的受损尤为严重,触到了在古巴的美国大财阀的底线。美国恼羞成怒,于1961年初宣布同古巴断交,并对其实施经济制裁措施,停止进口古巴的蔗糖,实行石油禁运等。

同年4月,古巴流亡分子驾驶美国提供的B-26轰炸机对古巴连炸两天,随后,由中央情报局在危地马拉培训的1500名雇佣兵在古巴猪湾登陆,计划首先占领附近的机场,站稳脚跟后,把盘踞在迈阿密的古巴流亡政府搬到这里,然后以“古巴政府”的名义请求美国出兵,一举推翻古巴新政府。孰料不到72小时,这伙乌合之众便被一网打尽,200多人被打死,1200余人被俘。次年12月,美国政府以价值5300万美元的食品和药物交换了这些俘虏及其家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正热衷于同美国争霸的苏联,很想在拉美寻个立足点,古巴又需要帮助,双方一拍即合。苏联向古巴出口石油,进口蔗糖,两国越走越近。正是美国和苏联的一个打一个拉,使古巴一步步倒向苏联。有人形容,古巴那么快就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一员,很有些“逼上梁山”的味道。进而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灭亡处于千钧一发之际。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巴导弹危机后,古巴安生了没几年。然后每隔四年在距离美国海岸不到100公里的地方举行一次陆海空军事演习,甚至公然喊话就是为了反对美国才举行的军事演习,2004年军演参加者甚至多达百万。古巴领导人公然叫嚣:“别重蹈以前在越南,现在在伊拉克所犯的同样错误,华盛顿不要低估了我们的人民,因为我们的人民比伊拉克人民更团结,更强大!”“不论美国政府摧毁破坏古巴革命事业的信心多么坚定,甚至不惜动用武装力量,他们都得考虑清楚,好好看看我们的军事演习。”这是多么赤裸裸的挑衅啊!然而,面对这种挑衅,美国居然这样回答:“古巴政府是在说梦话,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入侵古巴,古巴政府只是想吓唬古巴人民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巴都挑衅到这个程度了,美国这么霸道的国家怎么会容忍呢?甚至有些人提出疑问“美国为什么不入侵古巴,而要舍近求远入侵朝鲜呢?”

的确,古巴就在美国眼皮子底下,又属小国寡民,又被美国制裁了40多年,国力疲软。讲道理,美国很容易将其拿下。可美国为什么不入侵古巴,而偏偏对万里之遥的朝鲜感兴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结盟、控制或入侵、占领的国家,要么资源丰富,如中东地区;要么战略地位重要,如巴拿马、新加坡、埃及;要么能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如苏联、伊朗、伊拉克等。而朝鲜位于中俄日之间,如果将其拿下,不仅能牵制三国,还能壮大韩国实力,使其成为中等强国,从而死心塌地的追随美国,最大限度的改变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格局,提高美国的话语权。但只要朝鲜还存在,中俄即可利用朝鲜制衡韩国、反击日本,韩国也不敢肆无忌惮的追随美国。因此,朝鲜虽小,却能撬动东亚乃至全球格局。

反之呢,古巴既没有丰富的资源,也没有像朝鲜那样的战略地位,更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而且自从1962年导弹危机以来,虽然苏联与古巴仍旧眉来眼去,但也不敢在古巴建立大型军事基地威慑美国,这使美国对古巴暂时失去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古巴人民团结一心,反美情绪高涨,不像格林纳达那样不堪一击,如果美国悍然入侵,势必招致激烈反抗和全球的声讨。因此,美国不急于拿下古巴,只求以拖待变、以压促变,将希望寄托于“和平演变”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为了打击朝鲜,美国一直摩拳擦掌,每年都要在朝鲜家门口进行多场大型军演,且规模越来越大,装备越发齐全,实战化程度越来越高。迫使朝鲜将有限资源用于国防建设上,然后再以“朝鲜威胁”为借口,进行更大规模军演,促使对抗升级,逼迫朝鲜“穷兵黩武”,妄图使朝鲜在对抗中因体力不支而轰然倒下,复制演变苏联的手段。可见,朝鲜“核问题”源于美韩威胁,虽是被逼无奈,但也属最佳选择。

总结,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像做生意一样,讲的是利益。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家行为更是功利主义为主,脸面什么的美国看淡的多。美国打古巴,根本无利可图,所以美国不打。

你们对此还有什么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里讨论。

如果您还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