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一项新科技,火到了能刺激普通吃瓜群众的肾上腺素的程度,就会有很多业内人士,开始尝试用普通的语言,给吃瓜群众传道、授业、解惑。

事儿就变得有点麻烦了。

因为IT和现实世界,本来就是平行世界啊。业内人士觉得像吃饭和睡觉一样简单的那些概念,群众就是理解不了啊。

业内人士没办法,只能勉强采用一些远不够精准的类比,例如“比特币就是一个村子的人一起记账”之类,让群众产生一个错觉:

哦,我懂了!

但这个做法,同时也彻底封死了群众结束“吃瓜”,真正开始了解和独立思考的大门。

于是,他们只能粗暴地直接告诉我们:

你不用懂!记得区块链就代表“信任”就行了!

这对于有逻辑需求的那部分群众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最起码,也得给我先翻译翻译,在你们的世界里,到底什么叫“信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任何脱离了“事实”的“观点”讨论,都是耍流氓。

而在比特币这件事儿上,断章取义和极端言论,已经太多了。

所以,本篇对所有的修辞手法慎之又慎。我希望做的是,用尽量准确的语言,来解释比特币到底是什么,里面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只有这样,讨论比特币和区块链的未来的时候,读者才有可能真正地和我一起思考。

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想法,才真正有意义,不是吗?

事实1:比特币是哪来的?

2008年11月,一位网名叫“中本聪”的大神,向一个加密论坛的邮箱列表发送了一篇雄文,也就是现在人们奉为“比特币圣经”的白皮书《比特币:一个P2P电子现金系统》。

2009年1月,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软件。在这个软件上,他挖出了史上的第一个“创世区块”,拿到了50比特币的奖励。

比特币网络,就这样建成了。

这个天才的软件是开源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直接复制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或者在它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做出一个更好的。后面关于“区块链”的一切畅想和狂欢,就源于此。

2009年一直到今天,比特币世界产生的“新币”,都来自和“创世区块”的50枚一样的机制。这些新币给了矿工们,以奖励他们提供电脑算力,支持比特币网络正常的运转。

2010年,中本聪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他留下最后一句话是:

我要去忙其他事了。

一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因为他的英语实在太地道,所以主流猜测倾向于认为他并不是日本人。而他拥有的那个包含100万比特币存款,价值上百亿美元的账户,也再没有人操作过。

神隐的故事讲完了,下面,开始进入有点烧脑的内容。

事实2:比特币是什么?

它是一个P2P电子现金系统。

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用支付宝的例子来看看,一个传统的交易处理系统,都做什么。

现在,你在支付宝上,用余额作了一笔支付。随着那下“确认”的点击,这比转账的信息,就进入了蚂蚁金服那个超大型的中心服务器。它开始了下面几项工作:

1. 确认这笔消费是你本人授权的。它把你输入的交易密码和正确密码比对一下,检测发送指令的是不是你常用的终端设备(手机、电脑)。

2. 确认你的账户有足够多的钱,以用于这笔支出。

3. 确定收款的对方是一个正常的账户,可以收款。

4. 生成一笔“账”,存在数据库里。

在交易量很大的情况下,要干好这几件事,就非常地不容易:

1. 中心服务器要有足够的算力。比如蚂蚁金服,要每秒处理高达20万笔的支付。

2. 抗入侵、抗灾变。保证一旦中心服务器被黑或者死掉,这个系统也不会瘫痪,用户的财产不会受到侵害。

3. 公司要有有效的手段,控制它内部掌握用户密码的那些人,不会偷偷地做手脚。

比特币系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出来的。

对,就是这么微观而具体的问题。至于“信任”云云,都是在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

为了寻求彻底的解决方案,这玩意,压根就没有中心服务器。

上面那些活儿由谁来干呢?分散在每一个节点上。

每一台电脑,打开了比特币的客户端,就进入了这个网络,并且开始和千千万万的其他节点相连。

任何时间,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声称自己做了一笔支付,将这笔支付的信息发送出去,就像民间的小道消息“口口相传”一样,通过一个又一个节点,最终迅速地传遍整个网络。这样,就算其中一部分节点坏掉了,也没有关系,消息照样有办法绕过它,继续传播开来。

只做到这一步,是没什么了不起的。BT下载本来也就是这么干的。

厉害的是,每个节点都有能力“拒绝传谣”。也就是说,每个节点在口口相传这比支付信息之前,都会先完成上面我们提到中心服务器干的前三件事,也就是:

验证交易的有效性。

对于支付发起人来说,这涉及到两个疑问:

1. 他们怎么确认我的身份呢?

你的“钱包”是由两串长长的数码组成的:

公钥:相当于账户号,是公开的

私钥:相当于密码,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在你支付一笔交易的时候,“钱包”用公钥和私钥的组合,通过一种加密的计算方式,生成一个“签名”。这个“签名”,就是其他节点要验证的东西。

这种叫做“哈希函数”的加密计算方式十分精巧:

作为你自己,只有用正确的公钥和私钥组合,才可能算出它的正确结果。但作为其他节点,验证结果是否正确这事儿非常简单,谁都能做,他们并不需要知道你的私钥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别人没有办法从你的结果中,倒算出你的私钥是什么。

看,你不需要把自己的密码告诉任何人,但所有的人都能证明你确实拥有密码。机智吧?

2. 他们怎么确认我的账号里有足够多的钱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自创世以来,你账号中发生过的每一笔交易,无论大小,都曾经向全网广播。

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关于这个世界中每个人来龙去脉的账本。你曾经有多少钱,什么时间花了多少,什么时间又赚了多少,现在还有多少钱,每个节点都看得清清楚楚。

是的,安装完整版的比特币客户端以后,光是下载账本,可能就要用掉好几天。

在真实世界,这种程度的信息透明,其实是极可怕的。

所以,比特币系统,必然要把自己与真实世界隔离开。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设计: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创建无数个匿名账户,甚至可以为每一笔交易创建一个新账户。把一个账户整个儿送给别人,也无比简单:告诉他一串私钥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这一道隔离墙,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面具遮盖下的群魔乱舞。

但是,想想看,人们真的可以永远地匿名下去吗?

只要一个人不想让自己的资产永恒地留在比特币的世界,在任何地方,把比特币兑换成真实世界法定货币的时候,就是他的身份浮出水面的时候。不是吗?

这笔交易,进行到现在为止,大家都验证了这笔新交易,在每个账本上记好了一笔。是不是觉得,交易处理的差不多了?

秃羊秃乃义务。

这只是交易处理的第一步。在很多节点都认为这笔交易“靠谱”,把数据传向远方的时候,我们的主角们才终于出场了,这个世界的劳作者守护者主宰矿工。

事实3:矿工们做了什么?

任何一个人,只要开启了软件,就可以做矿工。当然,最终能不能挖到“矿”,对处理器是有极高要求的。并且,他们其实在给一个非常聪明的系统,打着一份越来越艰难的工。

假如这个程序,止步于我们上一节所描述的步骤,它也许是个很不错的“点子”,但绝不会获得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它只能活在大家都是好人的“无菌世界”。

系统实在太脆弱了。

而矿工们干的事,就是提供大量的算力,烧掉大量的资源,只为把这笔交易的结果,永远地刻印在历史的大账本上,没有人再能篡改它。

为了做到这一点,矿工们不但要像每个节点做的那样,验证这笔交易的有效性,更难的是,他们要把过去10分钟所有待处理的交易“打成一个包”,也就是“区块”。

矿工们需要用解对一道数学题的方法,把这个区块“合法”地挂在上一个区块的后面。最终,形成一环扣一环的“链条”,也就是“区块链”。

插播一个可以跳过的“选读”部分:

我们尝试粗浅地了解一下这道数学题。题干之中,包含两个变量:

1. 上一个区块的印记

2. 一个难度系数

而矿工们的工作,就是找到一个自变量(一般是靠试的,比如0,1,2,3……),使得这个自变量带入公式以后,哈希运算的结果小于难度系数。

所以你大致看出来了,这个“难度系数”设得越小,运算的难度就越大,搞定一个区块要消耗的算力就越多。

这个运算也是“哈希运算”,也完全符合我们上一节提到的,用来验证密码的那个“哈希运算”的特征:

人们可以自己算出不答案,但这不妨碍他们能快速地验证你的结果对不对。

现在,我们已经发现这个系统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了。人家蚂蚁金服的中心服务器,是每年花真金白银养着的。而在这里,谁来养活庞大的算力呢?矿工们不是雷锋阿。

矿工们挖到的“矿”,就是支付给他们的“新币”和交易费用。

在每一个10分钟里,这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只有最先解出答案的矿工,才能挖出区块,拿到奖励。

而当一个矿工成功以后,所有其他的矿工只好立刻停止手头的计算,验证答案的正确性,把这个新区块储存在自己的链子上,然后开始以它为基础,挖掘下一个区块。

就这样,矿工们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每一笔交易打上了一个不可篡改的“时间戳”。

这条长长的区块链储存在网络中每一个节点,入侵者如果想改变链子上任何一个区块里的任何一笔交易,就需要人为地造出一条更快更长的假链子,而这,就相当于与全网的算力为敌。

现在,比特币的价格涨上了天,交易日渐频繁,挖矿的竞争者蜂拥而入。

然而别忘了我们说过的,他们在给一个非常聪明的系统打工。

系统算法通过调整参数,做到了无论市场上有多少交易,又有多少算力在挖矿,每个区块产生的时间恒定在10分钟左右。

竞争者们,陷入了愈发艰难的苦战。

而同时,挖矿能产出的比特币数量每天都以固定的速度在减少,每4年缩减到一半的水平,到了2140年左右,2100万个比特币全部挖出,就再也没有了。自此之后,矿工只收取交易费过活。

在偏远的乡镇里,闷热难当的厂房中,手臂粗的电缆输送着能量,机器的轰鸣声超过了人类堪忍的极限。大量社会资源,也随着显卡的飞速运转,化作热能,消逝在空气中。

现在,我们终于积累了足够多的“事实”,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始讨论“看法”了。

讨论1:比特币是“货币”吗?

在人类历史上,货币确实曾经只承担“交易和存储价值”的功能,但那相对于今天的金融系统来说,可以说是上古时代的事情了。

高喊比特币将会颠覆美元、人民币或者任何一种法定货币地位的小伙伴们,请不要欺负我们不懂金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肌体来说,货币就是血液。为了让经济肌体活得好、长得快,造血功能一定要满足“动力够、能发展、可调节”的基础要求。

而现在,我们知道了比特币系统究竟在做什么,对吗?

那就是记账。

诚然,比特币可以作为很多人的发泄工具,表达他们对各国央行和银行体系的各种不满。实际上,中本聪发布《白皮书》的时间点,正是选择了在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但比特币本身,离“货币”这个概念,还差着一百万个Q币的距离。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它比较好呢?

不夸张地说,它创造了一个财富流动的 透明的 安全领域。

这里面,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意思:

1. 它几乎能保证数量上的绝对安全。

除了你自身行为之外,任何因素都不会改变你在这一世界的财富数额——比特币的数量。在这里,不存在银行破产,不存在黑客入侵银行系统,不存在信用卡盗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比特币网络以耗费极多资源为代价,保护了你财产的安全。

2. 它存在非常苛刻的边界。

由于系统完全封闭,不接受任何来自外界的变更,所以比特币只能存在于自己这个虚拟领域之中。也正是因此,比特币永远不能有纸币,永远不能连接没有电脑,没有比特币软件的人。因为任何一个在系统外发生的交易,对于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来说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3. 它是数据分析师的天堂。

试想一下,在股票市场,如果每一个股东代码的所有买卖行为都对全网实时广播,将是什么光景?任何一个投资者,不但能看到当下持有一只股票最多的账户是哪个,而且还能获知这个账户自设立以来,什么时候建了仓,什么时候出过货。在这种程度的“透明化”世界中,投资分析的方法论,将会颠覆性地革新。所有基于K线的分析法则都将变得不值一提。现在,美国已经有公司在提供基于区块连数据的投资分析服务。但是,更多的比特币投资者,目前还在对这样庞大的数据库视而不见,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4. 它不是唯一一种具有这些特征的电子货币。

我们讲过,比特币系统是开源的。它创造了自己的世界,但谁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调整、改进,创造出千千万万个和它差不多,或者比它还要先进的虚拟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比特币“供给有限”的逻辑,其实是十分荒谬的。

所以,比特币是货币吗?

平心而论,你见过在创立之初,就把数量上限,恶狠狠地设定为2100万枚的“货币”吗?对于它的设计者来说,“创造一种价格会涨的虚拟资产”显然比“创造一种能满足经济需求的货币”重要一万倍嘛。

讨论2:区块链能拿来干什么?

其实让很多人星星眼的,并不是比特币本身,而是对区块链光明未来的无穷遐想。

能创造和传递让每个人“无可辩驳地相信”的信息,确实是一项“神奇”的能力。在它所及之处,一切似乎变成琉璃所筑,宛若天堂。

这要是拓展到城市治理、医疗、消费品、保险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能把世界变得多么美好啊!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2018的新旧交叠之时,通过像破冰船一样地跨界阅读,打开了这样一扇崭新的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

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事实”中,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件事情“靠谱”和“不靠谱”之间的那条界限,应该划在哪里。

本文讨论的“区块链”,都是指基于比特币系统的第一代区块链。以太坊和智能合约等升级版的应用,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和讨论。

1. 区块链是封闭的系统,它只对两类信息有效。

第一类,是可以在内部完成验证的信息。比如比特币,它要传输和存储的信息其实特简单,就是你有多少币,给了他多少币。这件事情,是可以由每个节点直接验证的。

但是,如果把区块链用在一瓶牛奶的鉴定上,会怎么样呢?假如10天前,一位农场主在区块链网络上传了“标号为135的奶牛产了一瓶标号为246的牛奶”,其他节点能验证什么呢?只能验证“这条信息确实是那位农场主在10天前上传的”,但没有办法验证这头奶牛是不是真的产了这瓶奶。那么,这种验证的效力就折损大半了。

对此,我的脑洞是,将来打破这一限制的,也许会是AI技术的大发展。

第二类,是根本不需要验证的信息。比如说,美国有一个区块链应用叫作AUGER,是一个关于预测问题的投票系统。它相信,只要全世界50%以上的人都认为一件事情会发生,它就大概率真的会发生。这个系统中的信息不需要是“对的”,只需要“诚实地代表个人意愿”就可以了。这个网络现在运作得还算有效,一些公司在作商业决策的时候,都会参考AUGER的投票结果。

2. 区块链要求关于这个领域的一切信息必须都在系统内。

假如,医疗系统使用区块链建立了一个透明的大数据库。5年前,A医院诊断出一位病人有高血压,上传到了区块链存储起来。2年前,B医院把这个人的高血压治好了,但并没有把这个结果上传到区块链。现在,病人来到了C医院看病。对于C医院来说,这个“曾经正确但并不完整”的信息,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只能是,该做的检查,都再来做一遍罢。

这就得出一个十分讽刺的结论:

高举“去中心化”大旗的区块链,其实比谁都更需要一个中心化的行业监管者,强迫每一个行业主体,把所有的信息都录入区块链,才能有效地运作。

正因为它对系统的“透明化”程度要求得太高,所以任何一个“黑点”,都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3. 区块链要求主体对信任的渴求非常迫切。

很多人认为,区块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已经使用了500多年的,陈腐的会计制度,因为,它可以让企业的每一笔进项和出项,都清清楚楚地直接展示出来。到那一天,每一位投资者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调整过的报表,而是鲜活的企业活动。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吗?

对啊。可问题是,企业答应吗?

企业愿意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公众的监视之下吗?实际上,就算是现在这样“陈腐”的信披体制下,也都有很多企业,就是因为不愿意暴露核心信息而选择不上市呢。

那么,是不是大家都不会欢迎区块链呢?当然不是。区块链会吸引那些像慈善机构一样,非常迫切地希望被信任的主体。判断哪些主体符合这个特征简单得很,只要看看在这个没有区块链的时代,谁为了获得大众的信任,愿意持续地在网络上主动披露自己的详细信息,就没错啦。

4. 区块链无法被监管。

就在2017年,比特币被我国的监管机构“封杀”了。俄罗斯、韩国、印尼也相继关停了比特币的交易。但是,监管能做到的,也只是切断它和现实之间相连的链条——用比特币换人民币的通路。

而比特币本身,就像一艘巨轮,继续在公海航行。

P2P结构是活跃在点与点之间的。就像那些P2P的传输工具里,永远也禁不绝违禁视频一样,区块链的根本特征,就注定了它将一直游离于监管之外。

这是一片技术的旷野,也是一项技术的原罪。

尾记

历史上有一些节点,是不可逆的。一旦过去了,就回不来了。

2018年的大幕已经拉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裹挟着飞速向前。80后的我们,也终于开始感受到上一辈曾经有过的,可能被时代抛弃的慌乱。

对一些人来说,她就像黑洞;对另一些人来说,她就像恒星。

安好自己的心,并不容易。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是,站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坐标轴上,去尝试理解这个世界。

找到那些必将永恒的东西,牢牢地抓住它们。

愿我们,都配得上被岁月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