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8日在京联合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这份报告是在对全国7个城市的8847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受学业压力的影响,大多数的孩子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你的孩子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写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查报告显示,有近30%的小学生每天要花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初中生中的比例达到54.6%,高中生则达到7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在1个小时内完成作业的学生比例,小学生为52.4%,初中生只有22.1%,高中阶段仅有12.9%。其中,41.2%的高中学生每天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

孩子有额外的社交活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量被用在了补习班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48.9%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和学校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补习班。其中,小学生参加补习班的比例为49.2%,初中生51.7%,高中生是45.9%。有25.3%的中小学生参加了两门及以上的补习班。

你和孩子谈论过学习以外的话题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在生活技能、人格养成方面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

90%以上的父母都会和儿童谈论学习问题;

31.5%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怎么交朋友;

26.3%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怎么用钱;

此外,学业压力让学生的社交局限在同学之中,狭小的空间阻碍了孩子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成长。94.8%的中小学生在本班都有好朋友,而经常和邻居说话的学生比例不到30%。

现在的很多父母由于自己工作繁忙,认为只要监督好孩子的学业就是最好的关爱了。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孩子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与学习成绩相比,孩子的软性能力培养更加值得注意。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会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好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这两点间活动,应该回归到注重孩子本身的发展上来。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节约自身时间,喜欢选择时间固定、接送方便的课外辅导班来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但是,在很多孩子看来,去上课外班和在学校上课没有一点差别,所谓的丰富课余生活都是家长强行加给他们的,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记得去年有这样一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上海一男孩,最近成片掉头发,形成数个硬币大小秃点。回武汉探亲时,妈妈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孩子被诊断为斑秃。医生追问发现,导致孩子掉头发的原因竟是报考学校的压力太大、家长给报了5个培优班所致。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不但剥夺了孩子的自主空间,而且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最终导致孩子在发展和学习中产生学习压力大、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做家长的要静下心去了解孩子的意愿,适当放手。家长要交出部分自由支配、选择权。让孩子有掌控感、体会独立自主的乐趣,慢慢地生出成就感和责任感,并从中对自我产生深刻的认识,这样的管理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支配兴趣的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说过当孩子发现在自己的世界中什么是自己能掌控的、什么是不能驾驭的,就会特别去发展他的擅长的东西,而减少不擅长部分的投入,这正是孩子发展自我兴趣的开始。与家长“跟风式”的兴趣班、补习班相比,这种由孩子自己摸索出来的兴趣方向更加值得培养。

因此,父母们需要有耐心的去让孩子尝试一些他想做的事情,并给予称赞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孩子的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