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一个有趣的帖子,楼主说他厌恶那些强行实现“他的梦想”的人。当时有人说他「装X」。现在看来,这种人确实有点「讨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上坚持跑步、晚上丢掉深爱的游戏、改掉不好的习惯。总之,为了迎接充实的生活,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把那辆开了3年的老款高尔夫换成理想的宝马。然而,可恶的老爸突然打乱了我的计划,他用一把钥匙毁了一切。现在,别人看我的眼神没有任何改变;不同的只是开上了理想中的宝马。我厌恶那些强行实现“我的梦想”的人。

看到这里,大多数人都会说「这样不是挺好」。但是,唾手可得的梦想,在大多数人的身上往往会成为消磨意志的工具。

为什么会有人讽刺「突然暴富而后挥霍一空的幸运儿」,嫉妒「比自己努力的富二代」。

说到底,「讽刺」「嫉妒」的对象从来不是突然增加的财富和优势资源。而是占有它们的人能不能在这种状态下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

就像十几天前让人同情心爆棚的冰花男孩。在照片刚刚开始传播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准确的预测到了事情的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1月8日,8岁男孩王福满,赶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走进教室时王福满头上结满冰霜,监考老师拍下照片发到了网上。这一无心之举,让“冰花男孩”感动了众多网民。当时就有人说,以现在媒体的调性,炒作-捐赠-公益,这一系列的运作行为必将强加在这个男孩儿身上。

从《青春暖冬行动》到《冰花男孩北京圆梦》。十几天过去了,质疑声越来越大。

人们质疑30万元善款只给了冰花男孩500元。尽管官方解释说,这次捐款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不是冰花男孩一个人,但仍无法逃避网民们的声讨。我认为这样很好,把善款分给更多的孩子至少可以让冰花男孩身边少一些嫉妒的目光。

但是偏偏有些人觉得这还不够,硬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贫困少年圆梦北京」的正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花男孩”王福满和他的父亲、姐姐来到了北京,看了升旗、去了北京市警察局、参观了人民公安大学。就因为他说过:“想去一次北京,以后想当警察”。所以,他在一群“好心人”的帮助下,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活动实现的到底是谁的梦想?是王福满需要他们帮助自己来北京还是组织活动的人需要一个冰花男孩来传播能量?

一场场宣传活动下来,“冰花男孩”看到了什么?唾手可得的梦想、获得社会关注后的巨大好处?还是他父亲口中说的“最大的收获是开了眼界”。

热闹总会过去,当回到贫困的家乡,再次感受到那份巨大落差时,他还能保持以前乐观、积极的心态吗?人们让他看到了自己未来梦想的样子,却没有教他实现自己梦想的方法。

冰花男孩所在的小学校长说过,“照片流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孩子身上坚韧的品质,现在我怕大量的物质帮助会滋生孩子的惰性甚至是贪婪”。

“冰花男孩”们需要社会的关怀,但有必要讲究方式和适度,避免造成价值观的误导。引导他们奋发进取,用自己的努力亲手创造未来,才是真正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