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被鄙视

鄙视多少人被多少人鄙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当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探讨学术争论之道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这个词日后会成为文人之间相互“践踏”与倾轧的托辞,更没想到,这场游戏会扩撒到生活的各个层次,成为一条条“相轻”的“食物链”。——南方都市报

「鄙视链」这个词,最早见于南方都市报的一篇专题文章,并成为年度流行语之一。进而有知乎大神用群体冲突理论解释了鄙视链产生的原因。

所有群体在某种情况下,为了有限的竞争目标,会自然形成相互争夺的行为结构。并且在在竞争环境中,会形成分化,群体内会由于外部压力和群体向心使得群体偏好显得极为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分化程度相似和冲突较小的群体会形成新的共同目标和新的外群体冲突,所以网状的鄙视链就形成了。

求职鄙视链:二本毕业生的噩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上文所说,这场鄙视链的游戏早已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今天早些时候,各大网站上相继发布了一篇来自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文章,里面记录了一位二本院校毕业生的辛酸求职经历。

我是来自一所普通的二本师范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学生,4年前,我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被补录到这所学校。大四考研结束后,我带着几年实习工作的经历和取得的一些成绩开始做两手准备——等考研成绩,找工作实习。但接下来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普通的实习求职也如此艰难。

那几天里,我前后投出去四五十封邮件,大多都没有收到回复。有一位HR向我解释说,这种情况就是你的学校达不到要求,招聘方直接忽略掉了。“因为每一个筛选环节都可能有鄙视链,有的人不要985、211的,有的人不要跨专业的,你只能服从规则,否则只能被清理出局。”HR告诉我。

他们就不能仔细看看我的简历吗?大学4年里,我都在朝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我的经济学专业背景与我的职业规划无关,但这也并非弱项

长期以来我都觉得,虽然我本科的学校不甚理想,但只要我大学期间多做准备,积累丰富的经历,也可以填补一些不足,如果有朝一日同台竞争,我也能做到不比名校学生差。

大二时,我进入一家中央级媒体实习,敏锐的观察力让我抓住一些记者没有关注到的校园新闻点。大三时,我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公共关系咨询公司的线上实习生,负责媒体信息监测。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也得到大家的肯定。

这些原本引以为傲的经历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帮助。半个月过去了,我还在努力投简历,收到的结果并不理想。

漫长的等待中,我收到一家公司的回复。一家来自上海的播客平台内容运营项目的HR打来电话,几番交谈之后,我能感觉到他的满意。但接下来的一句话又让我紧张起来。电话那头问:“对了,你是哪个学校的?”

我如实报上我的学校和专业,他稍停继续发问:“你们学校主要是培养师范类学生吧,你还是个学经济的,那你靠什么学的这些?”我回答:“自学。”

电话那头缄默了一下,缓缓说:“是这样,我们这个招聘主要还是针对211、985院校,你的条件不错,但我还是需要考虑再答复你,后续的结果你注意看邮件。

我礼貌谢过。可刚挂电话,手机屏幕上就弹出来一封邮件:“您好,我们认为您的情况与我们的岗位要求不符合。”我看到了标题后默默把手机放回了口袋。

如果我能行,你为什么不愿给我个机会?身边的朋友跟我调侃,我们这样的学校就是“为地方县市培养教师和公务员”的,你应该摆正位置。我真的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吗?还是希望某一个时刻足够好运,简历能被人筛选出来,“这个看着不错,给他发个面试邀请试试”?——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每个人都有试错的机会,

不应该给大学生求职套上枷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谈到对一个人的认可度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他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而不是他是那个学校的,学的是什么专业。更何况,许多中国学生在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时并不是基于自己本身的意愿。

许多家长在子女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时候,通常都会鼓励孩子选择实用的,以后容易找到工作,生活有保障的专业。

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许多学生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就像几个月前爆红于网络的《10岁的女孩考上了商丘工学院》的新闻。小女孩在父亲的严厉监督下从小就只学习升学考试中需要掌握的科目,上了大学学习的也是父亲认为最有前途的专业。“我看完对我专业的介绍短片,觉得我学的就是电工。”这是女孩儿对自己专业的评价。可以看到女孩儿不了解、也不喜欢自己学的这个专业。

这种情况下,难道不应该给这些学生一个“修正自己未来方向”的机会么?

大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机会,更是教会我们从事任何工作的学习能力、适应力,以及适用于任何工作的基本素质或者说软实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驱动力等等,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越是好学校设置的通识课越多,因为通识课承担着传授你从事任何工作的基本能力的功能。

有了这些能力,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清晰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