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传承,要润物无声

“中学举办成人礼,千余名学生在操场上为父母洗脚,这样真能将 孝 文化融入孩子们脑中吗?”

1月28日上午,在台州代表团审议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后,三位代表又在饭桌上凑到了一起,讨论的正是当下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热。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面实施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作为接班人的青少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那么文化自信便无从谈起。”打开话匣子的是省人大代表、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陈佩莉。

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随后,我省出台《浙江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要求中小学、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不断明晰的顶层规划指导下,近年来我省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文化进校园被过度包装成不少形式大于意义的活动。更有不少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进了校园、上了课表、进了课堂,却难以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

“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课学习并不矛盾,关键是在如何让孩子们吸收这些知识,化为行动的指南,滋养精神世界。”陈佩莉代表说,对于农村学校而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再加把力,她把《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设为小学毕业班的必读书目,在毕业考中也作了要求。

谈到如何从“走进”到“融入”?坐在一旁的省人大代表、温岭市文化馆馆长张一彦放下筷子,分享了一则身边的案例。

“温岭石桥头镇中学近600个学生,人人都会唱越剧。学校把越剧经典剧目变成了德育素材,比如《五女拜寿》讲述尽孝道是人性之本,《狸猫换太子》讲述为人要正直、要忠于国家……”张一彦代表娓娓道来,“学校还推出了 越韵诗词 教学,学生既背了诗歌,又赏识了曲韵之美。”

“人生道理尽在戏曲百态,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许能成为人格教育的一个支点。”身为基层文化战线的一员,张一彦代表有着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融入地方特色,台州是越剧大市,无论是越剧进校园,还是把孩子们请到剧院欣赏,都是为了让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听完了经验分享,省人大代表、玉环中学化学老师孔琴飞深受启发。她所在的玉环中学,除了开设了以传统文化为主的选修课,还聘请专家学者在课堂中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组织国学、书法篆刻等社团活动,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民乐演出等活动。

“传统文化进校园离不开各科老师的齐心合力密切配合。”在孔琴飞代表看来,除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外,各科老师都应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渗透国学教育,音乐老师在课堂中渗透戏曲教育,体育老师在课堂中渗透中华武术教育,生物老师在课堂中渗透中医药教育等,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转眼间,饭桌上的谈论进行了半个多小时,话题也从饭桌上持续“进”了电梯。代表们表示,就像现在大热的《国家宝藏》节目一样,文化传承的精神引发了不少青少年的共鸣。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

(原标题:文化传承,要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