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黄公望,生于公元1269年,卒于1354年,享年85岁。本来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幼年的时候父母双亡。后来有浙江永嘉的一个姓黄的老人,年过九十但没有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陆坚,看到他容貌清秀出奇,因此收做儿子。那位老人曾经说:“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老人家盼望儿子很久了”。由此正式改名为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虽从小读遍四书五经,考科举,但是直到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小小的书吏。官还没做几天,他的上司,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了人命,朝廷抓了上司,顺道连带着把黄公望也抓了。等黄公望出狱时,已经过了五十岁。想想这一生,也快走到了尽头。已然看尽了世间冷暖的他,随后拂身而去,身入全真道教,从此浪迹天涯。在古代,50岁已是人生暮年,也许等待黄公望的除了死亡,也就剩下死亡了。
可死亡从来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老,心已死,心死了,时间也会跟着死了。而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仅仅是刚刚开始!此时的黄公望想学画画,想到了就立刻去学。他来到大画家王蒙那里。王蒙一看黄公望都年过半百了。就摆手说:“你都五十了,还学什么呢?太晚了,回去吧”!可是黄公望并不在意,闷头就学,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之后的29年里,黄公望走遍山川,游历大江,没有人知道他去过哪里,好像他的行踪是一个永恒的谜。
直到有一个秋天,落叶缤纷,黄公望和他的道教师弟无用,从松江游历到浙江富阳。
此时已79岁的黄公望来到富春江,看到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峦起伏,江水如练,十分喜欢,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这四年里,天一亮,黄公望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
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心随念走,身随缘走,在他删繁就简的人生里,所到之处皆为风景。除了画画,黄公望常常接济村里人。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画,落款“大痴道人”,让樵夫带到城里去卖,并嘱咐:没有十两银子不要出手。樵夫一听,这张皱巴巴的纸要卖十两银子,觉得这老人准是想钱想疯了。当他来到集市,铺开那张纸。立马有买家过来,掏出十两银子,买了就走。樵夫很吃惊,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挣不到十两银子啊。这以后,黄公望每两三个月就让樵夫去卖一幅,卖画所得大部分接济村民。
黄公望80岁那年,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他要在这副画中讲述一条河流的一生,他要在这幅画中,讲述那个时代的悲喜。他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对话。对话中,可以说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四年之后,黄公望84岁,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全部完成。
在这幅画里,有苏东坡想看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画中,黄公望把人藏于山水之中,画里有8个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个。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一定要被别人看到,领悟与回顾,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悄然在画卷题字,举手将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他的无用师弟。
一年后,黄公望长笑而逝。
黄公望离世之后,这副画的经历更加离奇。 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
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江南四大才子书画家沈周手里,沈周视为珍宝。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请他题跋时,没想到那位朋友的儿子,心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狡辩说画是被人偷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由于太喜爱那幅画了,他硬是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又过了一百五十年,清顺治七年(即1650年),《富春山居图》突然出现在著名收藏家吴洪裕手上,在他收藏的上万件藏品中,唯独最爱《富春山居图》。他把这幅画看得比命还重。在遇到重大灾难逃亡时,千万家财都不带,唯独不忘带着这幅画。在病逝之前,奄奄一息的吴洪裕躺在床上,吃力地向家人吐出一个字: “烧!”,要求将此画陪葬自己,期望自己死了也和这幅画永远在一起。家人看着吴洪裕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富春山居图》,就在画投入火盆的时候,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将画从火盆中拽了出来。画虽得救了,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
“无用师卷”名称原由是因为题跋说明画给“无用师”,无用师本姓郑,号无用,是个道士,为黄公望的师弟。
此后两幅画辗转多位藏家手中,岁月沉浮,在民间若隐若现。之后清乾隆皇帝认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真,在“子明卷”画卷空白处题写评语55处并加盖玉玺,在他出巡时常比对真实风景与画中风景。“无用师卷”则因不被视为真迹而没有他的题字,从而也使黄公望在画中的留白空间得以保留。
“子明卷”名称是因为题跋指的是画给“子明隐君”,但尚未考证出实际人员。直到近代民国时期点收北京故宫文物时,故宫博物院发现黄公望曾在曹知白的《群峰雪霁》上题字,借由该字迹辗转证实“无用师卷”才是真迹,但由于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图被烧前所仿摹,故成为了解富春山居图原作之重要参考。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子明卷”今收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剩山图》进入浙江博物馆。从此《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截分隔两地。
2011年6月1日,距离吴洪裕烧画那一年,整整过去了361年,《富春山居图》的两截,《无用师卷》和《剩山图》才在分别之后的数百年,正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重新遇见。这一切,就像一个人的命运,生死别离,天涯断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