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国标》由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参与的专家教授达五千多人,其中包括50多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研制工作历经4年多,先后组织了数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

教学不再围着课本转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把握三大原则:

第一,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第二,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第三,突出持续改进。做好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各专业教学质量有了统一标准

抑制专业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很多高校热衷于通过更名、升格,等方式来提高知名度、吸引生源。

根据相关规定,“学院”升格“大学”,必须满足“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政法、财经、教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

为了升格为大学,有些高校盲目增设学科专业,忽视教学质量和自身的优势特色,造成很多院校专业同质化倾向明显、专业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这次颁布的《国标》可以对以上的办学乱象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据了解,《国标》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时包含必要的量化指标。

《国标》中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对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做了明确要求。特别对该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同时,明确了该专业类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要求。《国标》还列出了该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

质疑:是否该给专业教学设立“模具”

有学者认为不应该设立过多的框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标》给所有本科专业都制作了一个“模具”,关于学位、学制、教学任务、培养目标、师资数量、实验教学仪器、实践基地、图书数量、使用教材、教育经费使用等所有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

据济南日报报道,在本科教学质量国标征求意见时,有学者是持质疑观点的。一是认为大学就应该是多元化发展的,各个学校之间同一专业出现不同的教学思路本就是正常的。二是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不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不应该设立过多的框框,用这样那样的标准去培养模式化的大学生。

对于以上质疑观点,本科教学质量国标的可贵之处有两个。一是求大同而存小异,只是设定了一个基础条件标准,各个学校仍然可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二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了“保底但不封顶”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育部门监管的只是各所学校是否按国家标准开设专业了,而不是对高于标准的进行严管。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每年都会有许多职专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许多专业类大学也会增设一些新的本科专业,所有的学校都朝向综合类大学大步前进。有了本科教学质量国标之后,学校新增本科专业必须具备所有的硬性条件。这是对教学的规范,也是对教育权力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