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大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互联网的发达,舆论的相对自由,让各种信息干扰我们的判断。

至此,我要先表达一种看下文该有的思路,在这里我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对一种现象的研究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

保险从起源至今已经600余年,而保险在中国是改革开放后才引入中国,才这么二三十年;

想想近因效应,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我们看到的很多保险,或者说保险公司想给我们看到的很多保险,

其实不一定是真正的我们想要的保险,而我们想要的保险又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保险(这句话很绕,但是要划重点)

所谓劣币驱良币,现在市面上真正的良品,大多需要发现,那么最早期的保险也许更接近保险这两个字的本质。

如果我们希望保险能给我们最好的保障,一点辨别保险的能力,还是需要学习的。

想想近因效应,我们现在看到的保险,并不一定就是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保险,少点戾气,多点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保险起源的故事

从最原始的保险来看,保险的本质应该是:

假如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可以创造的财富总值都是100元,,并且我们每个人正常情况下这一生都可以创造出这100元,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意外的话可能是0元或者出现负数,而这个意外概率在一生来看约10%。

那么最原始的保险就是需要我们联合十个人,每个人都拿出10元来作为风险成本存着,去应付这个每个人都有10%概率的意外,锁定我们每个人剩余的财富在90元。

无论是否出现意外,我们最后得到的财富都是90元,也就是我们的财富上限因为保险支出而降低了,同时我们可能遇到的变数也被转移了。

如果这100元代表我们的幸福感的话,就是说:

保险是令我们牺牲了一部分的绝对幸福感,去换取更稳定的相对幸福感。

真正的保险应该是应该科学的,它是应用概率学去转移了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风险,暂请回想前面说的,想想近因效应,少点戾气,不必用现状反驳。

我所表达的真正的保险就是这种早期的、科学的保险,同时也不要认为这种理想状态不可实现,现实中确实有接近这种本质的保险,还是那句话,需要我们发掘而已。

这种应用概率学产生的保险,早期是在财产险上的,后来随着保险学的发展,慢慢的发展到了人身上;

也就慢慢的出现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寿险,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年金险等等了,这已经是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完善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产品的样子。

如果我现在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医保,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驳了吧?

但是如果我说我们现在每个人都需要保险,那么这就要炸锅了,我多半会被喷死,但是弱弱的再说句话,医保也是保险。

喷我的人多是以他们了解的商业保险的一小部分为依据,想先将我这个看起来又要推销什么产品的人置之死地而后快啊,淡定淡定,整篇都不会推荐任何产品。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具体产品,先把基础理清楚,百家险企,千种产品,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保险?怎么才能找到高性价比的良品?

别说一般人,别说我,就算是在这个行业内沉浸几十年的老前辈们,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单是一个一个的对比这些产品就难于上青天了,更别提每年这些产品还会更新迭代。

所以,这并不是一条正确的思路,至少不是可行的路,那么,我们要做的应该是:

首先,了解人身保险有几大类,对应的保障意义和功用是什么?

第二,我们需要这些保障多久,怎么规划?

然后,再来看每一类保险的设计原理和定价。

最后,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出高性价比的保险。

也就是说,先讲保险起源,是为了树立一个基调,那就是保险是科学的风险转移工具,主要该考虑的不是买不买保险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应该怎么买到这个科学的工具。

至于如今大家看到的各种保险,我通过一个段子去讲明白:

保险公司:“老铁,我们研究出了一种新东西,叫做保险,只要你每年给我们1块钱,当年如果你生病了我们给你100块钱看病。”

老铁:“那万一我当年没生病,这钱就不就打水漂了?1块钱啊!”

保险公司:“这样啊,你等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险公司:“嘿,老铁,你要的我捣鼓出来了,只要你交20块钱,就当存在看病用,你这辈子什么时候生病,我都给你100块钱”

老铁:“嗯~,还不错,可是我感觉自己很健康,万一这辈子都没生病,那不还是亏了?20块钱啊!”

保险公司:“额~,你说的有道理,你等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险公司:“哟,老铁,你要的我也有,只要25块钱,你在60岁之前生病,我都给你100块,如果没生病,60岁我把25块钱还给你,怎么样?”

老铁:“嗯,感觉更诱人了,可是你别以为我不知道通货膨胀,我60岁的时候,这25块钱都不是钱了!”

保险公司:“老铁,你说的对,你再等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险公司:“铁哥,您真是行家,您看这款怎么样?只要交30块钱,不仅在60岁之前,看病可以有100块,还会一直享受我们公司的分红,60岁可以拿回40块钱呢!”

老铁:“你真是越来越有诚意了,这还差不多,我还有最后一点,这钱要60岁才能拿,不够灵活,你给想个法子。”

保险公司:“这个!,好办!您再等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险公司:“铁爷,您看这块行吗?这款只要交35块钱,钱随时可以拿,不拿也有利息,到60岁的时候能有50块呢,同时附送了100块的看病保障。”

老铁:“好!就这款了,想选个不被坑的保险真难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罪过罪过,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瞎扯,看看就好,别较真。)

通俗来说,保险会出现这么多种形态,核心还是在于:

风险规划是反人性的一件事情。

大部分人,要他们在健康的时候拿出部分钱来防止不健康的事故,是不情愿的。

这个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比如,我是知道风险无处不在,但是我就不喜欢听到你来提醒我风险无处不在。

所以,保险公司只能想着法子,让人们更愿意接受保险,附上了更多的理财功能,最后保障反而好像是附带的了。

因为曾经我也在保险公司待过,保险的销售培训话术,就是这么回事。

(额外说一点,我的学习能力挺好的,背话术贼溜,就是没怎么应用过)。

不信你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业务员明明是推荐一份保单,却总拿去和银行存款对比?

业务员说的这张保单给你的感觉就是在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比银行存款多了些保障功能(保险T型图话术)。

储蓄型保险其实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人群,带储蓄功能的保险并非没有道理;

但前提还是,请先正视风险的存在,再去思考我们是否需要储蓄型的保险。

如果你能掌握长期年化收益大于5%以上的投资手段,我说的是长期稳定,那么保险的储蓄功能对你而言,确实毫无吸引力;

甚至可以说是累赘也不为过,那么你需要的保险就是纯粹的风险转移工具,也就是消费型保险。

但是别怀疑,真的,有很多人是没有长期稳定保持5%以上年化收益的能力的,要么是没有投资的知识,要么没有足够的自律能力。

带储蓄功能的保险适合的就是这类型的人,当然,带储蓄功能的保险那么多,怎么挑选利好消费者的,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对于人们与保险关系,我分为了四个区别:不买保险的,买错了保险的,买贵了保险的,买好保险的。

那么这四种情况,按照好坏程度来排的话,我认为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错了保险的<不买保险的<买贵了保险的<买好保险的

在我看来,最坏的情况是最左边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保险理赔纠纷就是因为买错了保险的,买错了保险还不如不买保险。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情况就是买贵了保险的,除非极端恶劣的人品,不然一般稍微懂一点的保险业务员,也不会为了佣金把完全不合适的保险推销给你。

最普遍的情况还是我们买到的保险性价比并不是那么好,买贵了。

那么贵不贵这个相对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没有具体的对比标准,也是很难衡量的,产品细节的差异,公司规模的差异,理赔时效的差异,售后服务的差异,都值得考虑。

一般来说,我觉得为了更好的体验,我愿意买一个比市面价格贵那么30%的产品,这已经是我的极限了;

但是如果为了这个体验,要我花双倍的价格,这可能就超出我的承受范围,对于保险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几乎类似的两款保险产品摆在你的面前,你会为了什么去选择价格高一倍的那款呢?这点我不做猜测,但这个市场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必然结果。

所以为什么要学一点保险知识,第一,至少不会被极端恶劣的人玩弄,第二,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合适的保险。

额外说一点,就算买贵了,想不要了,也别轻易退保,退保的损失太大,在合同中有一页是关于减额交清的。

就算想换一个保险,这份不想要了,也应该申请减额交清,就是把保额降到已经交的钱的对应的保障程度,比退保要好。

每天上下班努力的碎片化学习的你,最后真的有对得起这份坚持的收获吗?何不来看看我家,看我给你排好的顺序的文章,每天进步一点点? 原创不易,请关注,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