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期末焦虑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期末,校园里总会弥漫着「焦虑」的气息。老师和学生都因为「成绩」问题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近日光明日报展示了一份来自某大学老师的邮件内容,这名老师在邮件中痛陈他的「期末焦虑」。

作为一名大学青年教师,我最焦虑的不是“时不我待”的教学改革压力,不是科研上“不断加码”的绩效考核,也不是学校周边“突飞猛涨”的房价,而是我亲爱的学生们对考试成绩“正义凛然”的索要之风。

“老师,我要出国留学,劳烦您给我85分以上。”

“如果我这门课不能上80分,我就要被退学了。”

“如果我考了84分,请老师多给1分保我上85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期末,老师总有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

每个学期,我最怕的是期末。从最后一节课结束到期末考试完成,学生们的“陈情”邮件会持续“轰炸”我的电子邮箱。有时候辅导员、班主任或家长们也会亲自出马,通过打电话、发微信、到访办公室等方式为学生“跑分”“要分”。而势单力薄的我总是不堪其扰、难以招架,只得忽略邮件,关闭手机,甚至干脆逃离办公室,这种东躲西藏、狼狈不堪的生活让人着实心烦意乱。

一旦查到期末分数,许多学生会立即向我表达对分数的不解、抱怨或失望。此时,“声讨”邮件扑面而来,汹涌澎湃。这些“群众来信”有的是对我本人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慷慨送分表示不满,有的则列举其他课程老师如何“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生动案例,有的会委婉指责我的不近人情。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问责邮件,我总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和焦虑,甚至是委屈,仿佛大错已然酿成——我的“任性”与“执拗”给这些青年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同学们一个个哭泣、失落、愤怒的神情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面对眼前这400多份期末试卷和接二连三的“陈情邮件”,那种熟悉而又无奈的焦虑感再次袭来,然而我知道自己其实别无选择,唯有坚守初心、坚守底线、坚守原则。

—光明日报《一名大学教师的焦虑》

与大学相比,小学老师面临的情况更严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与大学老师相比,小学老师们显得更焦虑。由于评价方式改革,“优”、“良”、“合格”这样的等级评定取代了百分制成绩。所以,在家长们眼中,孩子能拿到多少个“优”,是衡量学业成绩好坏的标准。

很多小学老师期末都会接到家长的询问电话: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评上“优”?能不能给他改一个“优”?

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常规学科外,像音乐、美术、体育这种没有什么书面考试的综合科目成为了学生家长们的主攻对象。许多人觉得,这些科目的成绩都是老师凭个人感觉评定的,可以适当争取一下。

之前,就有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报告单上“其他各科都是A,唯独音乐是B”,而给校长发短信求助。更甚者会直接找任课老师据理力争,要求更改等级,非拿“优”不可。

有老师表示:“有的孩子上课老是捣乱,作业也经常不交,期末综合评定怎么可能是优?我拿评分标准给家长看,家长却固执己见,认为这事关孩子将来小升初,如果不改,就是我故意为难孩子,一次次给我打电话。

也有家长闹到学校,当面质问老师,儿子考试成绩一向都很好,为什么平时成绩不能‘优’?老师解释说,因为这孩子上课很闹,作业经常不完成。家长表示不相信,老师找来全班同学集体作证,才作罢”。

家长对于“全优”成绩的渴求源自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种情况,此前钱江晚报记者采访过几所小学的家长,记者发现,家长们对于“成绩”的看法出奇的一致:“因为这是进热门民办初中和公办特色学校的敲门砖。”家长们对孩子成绩单上“优”的执着追求,多半来源于此。

据了解,很多民办学校和公办特色学校,都有自己的招生标准,自主权比较大。学校都想让三年后的中考成绩很漂亮,大家都想招最好的学生,因此大多学校都喜欢采用“掐尖”式的招生方法,宁肯招不满也不能让综合成绩不高的学生进来拉低分数线。

很多家长表示,民办学校虽然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程度的名校掐尖,成本却是要整个社会来埋单。尚不提每年三四月份的一轮轮的小升初大战,耗费了多少家长的时间、精力。民办名校全市范围内的掐尖招生,更是让公办初中的教育困难重重,只得想方设法地分层教学来和民办学校竞争。而竞争的背后,就是整个社会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财力以及时间去追求更好的“升学资本”。

如果让孩子从小升初开始就面临着如此残酷的淘汰,那么优质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永远都只能有一小部分经过淘汰的孩子才能享受到,那又如何做到教育均衡呢?要知道,师资只是教育资源的一方面,能够和优秀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同样也是一种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