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0后的她是独生女,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家境还算不错。出嫁时,父母给了她20万元陪嫁。

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儿子满两岁后,留在家里让婆婆带。夫妻二人到武汉做服装生意,两年的时间,赔了16万元。为此,俩人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她原本希望赚些钱,让以后的日子过好点,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每每想到亏的十几万,就夜不能寐,常常一个人偷偷流泪。

在她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丈夫没有给他任何安慰,只是一味的责备,这让她愈发悲伤。她百思不得其解,一起做生意,凭什么赔本后都是她的错?而且做生意的钱,都是父母给她的钱,丈夫有什么资格怪她?

她受够了这样无味的争吵,每当她反驳时,丈夫就变本加厉的骂她。一天,又为这事吵起来,丈夫扯着嗓子对她吼道,“你还不如去死了算了!”她听到这句话后伤心欲绝。

第二天,她早起收拾好行李回家,看望了家中的孩子,并叮嘱婆婆帮忙照顾好孩子。晚上,她出门后就没回家。后来,村里的人,在小树林里找到她时,已上吊自杀……

当所爱的枕边人,对她不闻不问,除了责备没有任何关爱后,她的心已经死去,丈夫的那句话,是让她走向死亡的直接导火索。

有人觉得,是这位女子太脆弱,为何要将让自己去死这样的话听进去?既然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遭遇,无法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却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头论足。曾经我也这般,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释怀、慢慢谅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大二暑假,我留在武汉做兼职。一个大学同学前往湖南经过武汉时,顺道来看我。那年湖南遭遇暴雨洪水,他去当志愿者抗洪。我很诧异:万一有什么意外,你家人得多担心?

他表情有点凝重,低头沉默了几秒,叹一口气,而后又轻描淡写地说:那有什么好担心的?从小到大,我爸一直说我没用,前几天又这样说,所以这次就出来了。

那天,我们在操场上边走边聊,他重复过好几次父亲训他的话,“没用”“白活”这样的字眼,似乎已经刻在他心里一般,他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多余的。

我无法设身处地的体会他的感受,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劝导他。从小到大,爸爸支持我读书,妈妈总是鼓励我,哥哥老让着我,所以我过得挺快乐。

在他说出这些心事前,他在我印象中,是一个乐观、懂事、有礼貌的男生,而且很疼女朋友,感情专一,他们从高中一直谈到大学。

直到他说出那些话,我才发现,原来父亲的话,能给一个孩子的心灵,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无论他怎么努力,在他父亲眼中还是很差劲。他曾想过离开这世界,一了百了,但又放不下一些人,而回到现实,面对父亲时,他总是充满无助。

3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会面临形形色色的人,外人的偏见与谩骂,我们可以尽量不往心里去,可当有的话是从挚爱的亲人嘴中说出时,真的会让人崩溃,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的存在。

桃子写到这里时,不禁想起一个新闻报道,讲的是: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父亲仍没死。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即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网络段子,那就太天真了。其实,以前就有媒体报道,在湖北京山县农村,有“自杀屋”、“自杀洞”……

想想挺悲哀,人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对亲近的人太残忍。“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那些为解一时心头之恨的话,也许说的是气话,但是听的人真的会当真。于是,人们看到,相似的悲剧总在不断上演,有时断送一条生命的最后关键点,就是一句伤人的话。

哪怕你说的是气话,但是别人不可能完全体会你的心情。这就好比,谈恋爱的人,吵架时,一方以“分手”当作威胁,最后真的分了;结婚后的人,由于闹矛盾,一方提出“离婚”二字,结果真的就离婚了,纵使反复解释,再怎么挽留,对方不一定会接受;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所以,善待自己的同时,适当克制自己的情绪,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尽量不要说出过激的言论,毕竟语言暴力很伤人。